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时间:2013-07-11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高一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知识结构】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学习目标★——瞄准靶心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学习重点】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习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导入: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的成就”为什么?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

★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背景:“文革”结束,迫切需要纠正“左”倾错误。

2、标志: 年12月 的召开

3、基本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 、 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 的决策。

4、历史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始了中国从“ ”到 、从 2013-03-06到 、从 到 的历史性转变。

②开辟了 的新道路;

③标志着 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农村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 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

(2)过程:

① 年12月, 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 ,粮食生产取得空前丰收。

② 、 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 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 。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 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 等同于

和 的观念。

⑤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 ”、“ ”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农村 的重大变革,极大地 ,从根本上改革了农村的 和 。

②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 改革。

合作探究1

思考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思考二: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

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三: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思考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材料: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拓展延伸】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地改革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改革展开的标志: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 召开,讨论并通过了《 》。

(2)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作为,发展社会主义 ,实行 ,建立 的经济责任制。

(3)国营企业的改革:

①原则: 、 和 适当分离,

②核心: 。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根本目的:

2、过程:

(1)经济特区的设立: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 、 、 和福建的 设立经济特区。1985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 为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经济开放区: 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 、 、 和

开辟经济开放区。

(4) 年4月,中央从 、 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 地区的决策。

3、特点(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

— — 这样一个 、 、 的对外开放格局。

合作探究2 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 沙场点兵★——一试身手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C.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

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 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 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 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① ② ④ B .① ③ ④ C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③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8、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9、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诗词专题]   [财务工作计划专题]   [中国大学排名]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jiaoan/lishijiaoan/61114.html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