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时间:2015-05-28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森林狼 点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

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

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融情与诗

1、创设情境,简要介绍送别诗。

(1)同学们,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大家的喜。从口语交际中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古诗!其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正所谓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为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正所谓“相别容易相见难”,因此,离情别绪便成了文人们吟诗作画的永恒主题。

(2)谁能向大家介绍一首送别诗?

生尝试背诵《赠汪伦》,体会其中的朋友之情。

(3)听,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

生细心感受体会其中的悠伤、凄凉等情感。

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 701~761) 今山西永济县人。我们以前曾学过他写的一首诗《九月九日„„》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我们把王维接受皇帝的旨意称为奉使出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哪个字表示这个意思?

使:出使。

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

噢,这个人姓元,叫 ——

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一(元一或元

大),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

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再来读一读。

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听我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 也就是今天新疆库车附近。新疆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口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王维之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番,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一起看看注释,结合注释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并交流自己的理解。

2、检查识字情况:舍字的读音。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3、全班齐读(屏幕出示古诗)

4、个人读(结合学生读书情况做评价

5、师范读

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人能够我来读一读啊?

6、生尝试读诗,初知古诗内容:(大量地读) 师随机正音。如 舍 shè :解释为房子。

shě :舍不得,不忍分开。

朝 zhāo

cháo

7、生尝试读诗,想像“诗中有画”。 写得多好呀,老师都不禁想试一试:(课件出示) “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当大家静静地听老师朗读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①我仿佛看到了渭城下了一场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蒙蒙细雨,如牛毛如针,如蚕吐出的丝)

②重点:浥:湿润,这里用的很有分寸,雨刚刚湿润了尘土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如果是大雨,可能道路泥泞,坑坑洼洼地就缺少了一丝美丽。

③我仿佛看到了――柳色新:理解“新”,体会“新”,朗读出“新”。

④我仿佛看见―――客色青青:客舍为何会青青,原来都是柳的绿映衬出来的。

生随机朗读,品味其中清新的韵味,朗读指导到位。

过渡:

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渭城这美丽的景色,欣赏着美丽的画面,来背一背学过的这两句诗。(课件出示渭城美景)

过渡:

渭城这里的柳色

渭城这里的空气

渭城这里的旅舍

渭城这里的朋友

三、再读古诗,渐入佳境。

1、体会美丽,感受荒凉。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这行西出阳关,出使安西,

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的美丽(出示课件)

2、引出阳关外的荒凉,正确理解“西出阳关”。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满天,人迹罕至,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陕西的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 3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达到,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张骞出使西域 13 年,苏武出使西域 19 年,班超出使西域 30 年,一想到这,王维便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①(课件出示)

渭城这儿生机勃勃,或许安西那儿( )。

渭城这儿春雨绵绵,或许安西那儿( )。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或许安西那儿( )。

②如果是你,此时此刻,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领悟表达其中的那份情感。

3、初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出示课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你来说说。 融情与话,练习感情朗读。

四、三读古诗,感知诗情

1、品酒酿情,理解“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1)喝尽了这杯酒,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是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生用心去读一读体会。

预设:

①生 1:我品出了悲伤。师:那我们把这悲伤干了。还想喝吗?„„ 除了悲伤,你还喝出了什么?

生 2:我喝出了依依不舍。师:那我们把它干了,你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②我能把这“更”字换成“喝”字吗?“劝君喝尽一杯酒”。

③对,不能,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意,而且有意无意地拖延着分手的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临别一刻,临别依依,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相对无言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以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读„„?你能学着来读一读吗? 重点指导朗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再送送他吧! 生激情齐读,体会,朗读到位。

五、四读古诗,升华入境

1、欣赏《渭城合唱》

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有人把它改编成了曲子,并且唱了出来,静下心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细细体会,入神入境。

2、感情并正确地朗读古诗。

在这略带忧伤的氛围中,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生感情朗读古诗,读到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意境。

过渡: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记录在我们的本子里,记录在我们的内心里,记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六、抄写古诗,完成积累。

1、正整抄写古诗,积累古诗。

2、延伸:阅读有关著名的送别诗。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 (美丽)

更尽一杯酒

阳关 (荒凉)

课后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最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取长补短的专题]   [作文体载专题]   [请假条范文专题]   [党员工作计划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jiaoxuesheji/139404.html
本文标题:《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