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留学| 校园| 作文| 范文| 论文| 教案| 课件| 试题| 专题| 教学反思|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人物 > 濟源這位老師的去世讓人們不遠千裏來送別

濟源這位老師的去世讓人們不遠千裏來送別

时间:2018-08-04 16:33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节操代言人   点击:次  


7月的最後幾天,濟源市克井鎮塘石村不斷有全國各地的人趕來,他們中遠的來自內蒙古、天津,近的來自商丘、洛陽等地,大家面色凝重,不顧路途遙遠找到這裏,只為送別一位老師最後一程。
  
  這位老師名叫閆合作,是一名國學研究者、教育專家、河南濟源職業教育中心教科所所長。20年來,他潛心研究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教育智慧,在教學中實踐孔子的教學方法,影響廣泛。7月25日,閆合作受邀到柘城縣為業務骨幹教師進行培訓期間,不幸於淩晨在睡夢中悄然離世,年僅49歲。
  
  前來吊唁的人們不少是中小學校長、老師,也有閆老師國學講座的聽眾。他們為何不顧路途遙遠,要來送別這樣一位老師?記者赴濟源進行了采訪。
  
  探索“孔子教學法”
  
  曾自稱“天生有一種教師情結”的閆合作,在濟源第一職業高中教語文十余年。後來他感覺到過去習慣的教學方法並沒有實現心中理想的教育意義,1998年,他萌生了向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學習的念頭,從買來的《論語通譯》入手,每天晚上9點休息,淩晨4點起床,通過查閱《說文解字》來逐字研讀《論語》,之後又擴展到其他國學經典,後來成為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
  
  2003年,閆合作在擔任班主任時,將自己的心得運用到教學上,深受學生歡迎。十多年後,他還經常翻讀當時學生的作文本,了解孩子們後來的去向。他突然離世後,一個已經成家立業的學生趕回來,伏在他的靈前痛哭,這個學生說,老師的教誨至今自己仍在受益。
  
  閆合作總結出了一套“孔子教學法”,後來他的教育理念也獲得了教育媒體的關註,被《教育時報》評為2006年度“領跑中原課改的七張面孔”之一。他開始不斷在教育圈裏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並受邀到各中小學校講學。
  
  濟源市沁園路小學原教學校長王麗萍說,記得一次閆合作談到對名師的看法時說:“名師就應該每節課都能成為公開課、觀摩課,而不是提前準備讓師生共同去‘包裝表演’一堂課。”一席話讓她連連點頭,因為當時確實存在一些老師“關著門上課可以,推開門就聽不得”的現實情況。
  
  她還聽過閆合作設計的一堂識生字課,從音、形、意多個層面,借助字形來解析,借助音節來誦讀,讓學生們發現字是生成的,而不是常規的將生字寫在黑板上跟著老師從聲母到韻母一遍遍重復,“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像這樣的例子,來悼念閆合作的老師們都能舉出幾例。比如,閆合作將《道德經》裏的“少得多惑”理念用在課堂上,提出“一課一得”,將大容量的課堂輕薄化,不做“填鴨式教學”。再比如,他提醒老師們要重視德育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培養能力,不是所有學生都能考上大學,但學校可以為家鄉培養知禮節的合格公民”。
  
  “我們做教育的,也經常聽各種專家講課,但是真正有效的並不多,閆老師的方法很落地、很實用,能有效解答我們的困惑。”商丘市回民中學老師陳哲說,“閆老師49歲就離開我們了,讓人心痛,我們來送別,就是要感謝他在過去給我們的啟發和幫助。”
  
  為國學經典提“新說”
  
  2012年,閆合作在濟源創辦了一個民間的國學公益道德講堂,每周末都互相分享國學經典的感悟,至今已經舉辦了254期,主要是通過讀中華經典,共同分享閱讀經典的感悟,並常年幫扶一所養老院。
  
  濟源市民齊富華講述了道德講堂對自己的改變:“我過去經濟條件不錯,覺得吃穿不愁,所以有些傲慢,脾氣比較大,後來通過跟閆老師讀經典,逐漸有了恭敬之心,‘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經常反省自己,後來發現身心、家庭和人際關系都變得和諧了。”
  
  閆合作對人們熟悉的《論語》中的解釋令人耳目一新。對於“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人們通常的理解是溫習舊知識而獲得新的知識,就可以當老師了。閆合作則認為:溫,尋也、探究;故,緣故、原因;新,根源、根本。孔子的本意是尋找緣故,探求根源,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可以為人師。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人們多理解為,老師對於不能舉一反三的笨學生就不再重復教他了。閆合作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本意是老師舉的“一”,要使學生能知道另外的“三”,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就不再重復這個例子或教法。“舉一反三”,孔子是強調講說者要註重語言表達的技巧,而不是指責聽講者的水平低。
  
  除了頗具顛覆性的解釋,在深入研究中,閆合作發現前人對《論語》的傳統註解大都是幫助統治者“治天下”的治人學問,而孔子的學問應是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做人、做事的“成人學”學問。2006年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論語說》,因其獨到而精辟的解讀,引起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註。2008年8月,閆合作在全國各地招募學生重走孔子路,同樣反響強烈。
  
  除了《論語》,閆合作對《老子》《學記》《大學》等經典也有獨到見解。河南省國學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許建國對閆合作的國學研究很贊賞,他說:“閆老師在經典生活化、現代化、簡單化、實用化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對經典進行現代化轉化,可以用來處理生活和工作問題,並且做到知行合一,通過言行來影響身邊的人。”
  
  因為同樣喜歡國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專業老師孫玉龍和閆合作相識,“很多人對經典望而生畏,但閆老師認為讀經典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每個人都可以對經典有自己的理解,雖然一些解讀我並不完全贊同,但是他提出經典要古為今用、學以致用,讓人們願意去靠近經典並從中汲取智慧,有其積極意義”。
  
  不願被商業“國學熱”裹挾
  
  受邀到各地講學的閆合作,經常不著家,今年上半年身體有恙,醫生建議多休息,但他依然奔波在全國各地。妻子衛小霞說:“他在講臺上就不知道累,有時候嚴重咳嗽,但走上講臺就強忍著,像沒事人一樣。”
  
  衛小霞雖然是初中肄業,但研讀國學經典時只要有所收獲,閆合作都會和她交流,並用通俗的語言讓家人聽得懂。閆合作老家的平房是毛坯墻,是前幾年為癱瘓的老母親翻蓋的,城裏樓房不方便,在這裏老人能到院子裏曬太陽,閆合作和家人在老人身邊照顧了一年多。
  
  閆合作的兒子並沒有考上名校,學習的是繪畫專業,還留著紮起來的長發。對於培養兒子的方式,很多人不解:“你搞教育的,怎麽自己的孩子也沒有教育好?”其實,閆合作平日裏對兒子說的是“不要用外人眼中的成敗來衡量自己,你就做好自己就行了”。
  
  在衛小霞眼中,兒子也是最優秀的,“我兒子自己學會了做各種菜肴,只要放假在家,都不讓我做飯,而是他來下廚給我們做飯吃”。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時,衛小霞顫抖著難以站立,當時,21歲的兒子扶著她說:“媽媽,還有我,以後我就是咱家的靠山。”
  
  淡泊名利,是身邊人對閆合作的普遍印象。近10年來,他有意回避媒體報道,以默默無聞的方式推廣自己的國學研究心得和教育理念,多數受邀的講座都是公益性的,甚至路費經常都是自己出。
  
  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城市裏面向企業家、白領開班的國學培訓班非常熱鬧,閆合作不止一次收到類似的商業邀請,有的甚至提出通過包裝讓他一節課能掙幾萬元。衛小霞說,這些都被丈夫拒絕了,“他只是想做純粹的教育,希望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真正地讓師生們受益”。
  
  記者手記
  
  教育需要更多探索者
  
  如采訪中一位老師所說,“教育本來就應該百花齊放”。閆合作老師的教育方法究竟如何還需要留給教育界來討論,但作為一名普通老師,他主動探索教學方法的改變,從傳統經典中汲取營養,這種做法本身就值得肯定
  
  一位老師的意外離世,得到成百上千人的悼念,體現出“尊師”的傳統美德。能成為校長老師們的老師,不僅是因為閆合作的專業能力得到認可,或許更在於其知行合一的感召力。當然,人們可能並非完全贊同閆老師對一些經典的解讀,但欣賞這種不迷信古人、能獨立思考的精神。當閆合作離開後,他留下的國學研究心得以及教學方法,自然也需要人們秉承獨立思考的精神去研究。
  
  孔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我們經常聽到抱怨“如今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大師少了”,期待有更多人像閆合作那樣孜孜以求,去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上一篇:失聰教師為殘疾兒童擎起一片藍天


下一篇: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一流大學要辦好一流本科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jiaoyurenwu/143939.html

本文标题:濟源這位老師的去世讓人們不遠千裏來送別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