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中国古代陶瓷器”授课的几点体会

时间:2013-01-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中国古代陶瓷器”授课的几点体会

    “中国古代陶瓷器”是历史学院文物博物馆学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C类)。教学对象主要是文博系三年级学生。授课目的是使学生对于中国古代陶瓷器的主要品种及其外观特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重点窑口的产品特征,并能基本准确判断其产地和时代,掌握初步的陶瓷器鉴定知识。这门课由我担任主讲已经18年,现将有关授课心得总结如下。

    一 课程沿革

    南开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科最初发端于1960年代初,1979年9月正式组建“文物博物馆学专业”。与目前中国博物馆发展状况相适应,南开大学文博系目前开设的课程亦主要可以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物考古类,包括文物考古学概要、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和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金银器、钱币、石刻、玺印、宗教文物以及古代建筑和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另一类是博物馆学理论和博物馆工作实践,包括博物馆学概论、专题博物馆研究、陈列与展示、藏品保管、博物馆宣传与大众传媒等。受中国文物考古研究传统的影响和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制约,文物考古类课程在各高校文博专业课程中都占有很大比重。由于陶瓷器是各历史类、综合类博物馆藏品的大宗,在秦汉以后遗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尤其是最常见的物品,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远远凸现于其他门类文物之上,因而本课在文博系整个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本课的改革完善为其他文物考古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照和样板,并带动了它们的改革与创新,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应本专业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文物博物馆学专业创办之初,“中国古代陶瓷器”课程曾经先后外聘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现天津博物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讲授,1989年春季开始由我承担讲授任务。当时,国内高等院校考古文博专业教师自己开设陶瓷等专项文物类课程的成例甚少,没有可资直接借鉴的对象;在校内,由于是新建专业,也没有先辈教师积累的资源可以利用。18年来,经过不断总结经验,甄别对比,我逐步归纳出适合高校文博考古专业需要的古陶瓷知识整理方法和体系,为国内相同或相近专业同类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现在,该课课程体系已经日臻完善,并且形成了既不同于以往的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师傅带徒弟式的口眼传授,也不完全等同于考古专业讲授方式(如不重视鉴定等)的自身特色。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本课已经在我校栽植成功,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 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陶瓷器”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按不同时代和窑口(产地)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古代陶瓷器,特别是商周至明清时期历代瓷器的基本特征。从其内在发展变化的规律出发,把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变化的历史划分成“从原始瓷器到瓷器的正式烧成(商一汉)”、“南北青瓷和白瓷的烧成(只国一隋)”、“中国古代陶瓷业全面繁荣的开端(唐、五代)”、“中国古代陶瓷业的鼎盛时期(两宋、金)”、“中国北疆制瓷业的发展(辽、夏、金)”、“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承先启后时期(元代)”、“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再度鼎盛时期(明、清)”等六个特色比较突出的阶段。具体讲授内容主要包括窑址考古资料介绍,各窑口瓷器的胎、釉、器形、装饰、烧造工艺等基本特征,重点窑口、重点器物的识别要点等,除器物的外观特征以外,也包括一些科技测试结论等内在分析内容。本课按照时代顺序讲述了历代陶瓷器的发展变化和基本特征,既遵循中国历史分期的习惯,又充分注意到了突出陶瓷器自身的发展特点,并没有完全按照历史分期的标准来界定陶瓷器的分期。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8349.html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陶瓷器”授课的几点体会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