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设置悬念,引学生入瓠

时间:2013-04-2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设置悬念,引学生入瓠

    喜欢听评书的人常会有这样的体验:说书人常会在故事最精彩的地方,主人公生死饮关之时,突然一拍惊堂木,接着便是一句惹得人心急火燎的惫念话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当头捧喝自然会激起听众一股无法抑制的激情。此时,听众头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在冲撞、盘绕,那就是迫切希望说书人不要卖关子,让他们早点知道主人公的下文,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血在往上涌……说书人在这里拿出了自己的绝招—设置悬念,牢牢地抓住了听众的心。由此可以看出,设置一个好的悬念往往能勾人心魄,激起人们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把这种方法移植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自然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平添几分诱人的魅力,使学生每上完一堂课后都会有一种意扰未酣之感。本学期,我在语文课教学中作了这方面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每堂新授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我都精心设计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半年的实践证明,恰到好处地精心设置悬念,不仅可以诱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发现。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在教授新课之前设置悉念,诱发学生探求

    新知识的积极性

   在上新课之前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如在给学生讲授《粱米》这篇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我说:“同学们,按照理所当然的规律来推侧,农民丰收之后生活会怎样呢?”学生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地答道:“会安居乐业忿”我接着说:“可是,我们明天要学的《粱米》这篇课文说农民丰收了,却得了比往年更悲惨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广学生听后面面相魏,继而相互间开始了热熟的讨论。我要求学生回家后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第二天,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首先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答问非常踊跃,说那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事,那时,中国农民身受帝国主义者、地主、资本家的压迫,即使丰收了,米商也会压低米价,使农民的米卖不到好价钱,农民自然摆脱木了悲惨的命运,反映的是旧中国的黑暗社会现实。从学生的答问情况可以着出,学生在课前围绕老师提出的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认真读了书,而且为了解决问题,还主动查阅了学习资料。设计一个小小的悬念,就可以诱使学生主动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古诗二首》(十二册教材)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完了第一首古诗《早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古长安早春图,作者认为长安的早春景色非常美,可我觉得我们明天要学的《三衡道中》所描绘的三衡山初夏的景色更美,你同愈老师的看法吗?为什么?”第二天一旱,便有几个同学跑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老师,昨天晚上我仔细读了这两首诗,我同意您的看法。”我说:“那你说说道理看看。”学生说:“因为《早春》只描绘了小的颜色,被春滋润了的泥土的样子这种静态美。而《三衡道中》却不同,它不但描绘了初夏时兰苗山上绿荫重重的静态美,而且描绘了三衡山上黄的鸣声这种动态美,这样动、静相结合来写,把三衡山描绘得有声有色,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论述非常精彩,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当初我只是想借问题激发学生对第二首古诗的兴趣,没想到学生却发现了我不曾预料到的从写作方法上来评价一首古诗的方法。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悬念,不但使学生主动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使学生发现了新的认知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学生都一致认为上面的那种解释最有说服力。统一认识后,我问学生:“这首诗是怎样描绘三衡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学生很快便找出了答案,学生说:“作者描写了三衡山的绿荫,说它跟来时路上的绿树荫差不多,这是静态描写。作者还描写了黄鸥清脆悦耳的鸣声,这是动态描写。即一堂课两个小向题,前后不过10分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自然是不亦乐乎。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

    二、在讲授新课中间设置悬念,诱发学生探索结果的积机性

    有些课文是分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课时之间也可以设置悬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了解第二课时的内容,使截然分开的课文内容能及时在学生的头脑中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印象。如在教授《风》这篇课文时,在第一课时里,学生了解了旧北京刮风时屋内、屋外的可怕情景,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旧北京春风的狂暴劲。接下来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是:使学生明白,狂风是阻挡不住春天的来临的。为了激发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兴趣,诱使学生主动在课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对全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旧北京的春风仿佛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把春天吹跑似的这一特点。它是不是真的把春天吹跑了呢?下节课老师再告诉你们。第二节课上课时,就有不少同学抢着举手对我说:答案,还是我们来告诉你吧!”他们说:旧北京的春风虽然狂暴,但没有把春天吹跑。因为课文中写了大雁北归了,砖缝中有了嫩绿的香蔺。”这说明春天来临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是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上的,.学生由于老师设置的悬念的引诱,自觉地在课前把前后两课时的内容联结起来理解。由于课前完成了本该在课上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堂里学生自然学得轻松、愉快,没有紧张疲劳之感。

    三、课后设置悬念,激发学车课后阅读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节选自名家的名篇,通过学习,学生只了解了节选的这部分课文的内容。教师在课后可以设置一些有吸引力的悬念,引导学生积极阅读那些被删掉了的部分,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如我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教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少年闰土,聪明伶俐,勇敢机智,非常可,可是作者过了许多年后,再次回到故乡时,却发现闰土变成了一个‘木偶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鲁迅先生在《故乡》这篇文章里,把各种原因分析得很清楚了,同学们可以自己去看看,我就不多说了。”后来,我在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时,发现有不少学生课后自觉阅读了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学李把自己的阅读过程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非常详尽地作了笔记,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今天从读初中的哥哥那里借来了他的课本,认真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当我看到闰土后来变成‘木偶’似的人后,我非常惊讶,也非常气债。我觉得旧社会太不公平了,为什么老百姓老受欺压,受剥削?”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今天我父亲终于替我找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好高兴哪!我仔细读了一遍,不禁惊呆了,小时候聪明伶俐,勇敢机智的闰土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父亲告诉我说:那是由于旧社会的宫绅、土豪、地主、土匪的压迫、剥削,再加上他自己的孩子多,沉重的生活负担,使得他变成了这个可怕的模样。我听后,很同情这个不幸的人,真想帮他一把。”

    从这些读书笔记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在课后设置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悬念,就会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课外知识,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再如讲授完《早春》这首诗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是尽情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的。我们今天学的《早春》这首诗仅仅是其中的一首,你还能背诵、讲解几首吗?下节课老师准备组织一次以描写春夭的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朗诵会,到时看谁背诵的诗歌最多。在后来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有的同学朗诵了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绪湖春行》、贺知章的《味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韩愈的《晚春》,“学生朗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是以前学过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课外掌握的。有的同学还动员自己的父母一起查资料、讨论研究朗诵诗歌的一些技巧。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授课后设置惫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复习旧知识、探求新知识的目的,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1262.html
本文标题:设置悬念,引学生入瓠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