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2011语文高考试卷

时间:2013-08-01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2011语文高考试卷

    2011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回归本色,展现大美

    2011 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秉承山东省近年语文高考的优良作风与特点,体现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原则,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 年的整套语文试卷设题以能力立意,侧重考查考生的“双基”素质,体现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保持稳定,适当调整,强调能力

    2011 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明确指出: “ 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 语文试卷整体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方面又做了适当调整。

    “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 ” 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的能力。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的同时,更注重了内容的典型性与实用性,考点的设置清晰明确,不刁不钻,更加贴近考生实际。

    现代文论述类文章阅读部分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衡中西以相融》,从美术角度谈对传统与创新以及中西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引导考生从文化的层面立正确的理念与原则。

   “ 古代诗文阅读 ” 文言文部分继续打破“正史传记文”的选材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作进一步的开拓,选取了《四部丛刊》本的《管子》一部分,而古代诗歌鉴赏部分选取了唐人储光羲《咏山泉》一诗。

     选考内容中,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继续开拓了题料选择的范围,节选了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中篇小说《审丑》的片段,现实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教益意义;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则更有所突破,选择了著名学者赵鑫珊的科普文章《没有天堂》,从环保的角度强调了我们对于地球的忧患意识。这两个文本语文性强,题材内容更加面向现实,引发思考。

   作文题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既克服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材料作文在审题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对考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分层次的考查。

    试卷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第一和第五大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查的字音、字形、词语全部是常见常用的。本着突出重点、强调实用的原则,今年没有进行标点符号考查的设题;词语考查将双音节实词与四字成语各单设一题;病句则从句子语法结构的把握上对考生重点考查。几个题目设题全面细致,考查方向清晰明确,考点分布均匀且重点突出,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考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 语言文字知识与运用 ” 部分涉及的材料内容包括政治、历史、教育艺术、卫生、社会等多个领域,侧重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思考的事件和问题,如大运会、人口普查、网络语言等等。在考查考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及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状况。

    此外,第 16 小题排序、第 17 小题的表格、第 18 小题的语体转换,也都凸显了应用性,体现了新课标 “ 在跨学科学习和语文应用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加强整合,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 , “ 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头交流的能力 ” 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重点进行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二、巧设探究,凸显文本本体意义;展示张力,利于作文个性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 ,促进 “ 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 。《考试说明》也把 “ 探究 ” 作为一种能力层级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省高考语文卷探究题的设置始于 2006 年。总体上看,最近几年的探究题目正逐步体现出回归语文、立足于文本进行探究的趋势,同时又注重对考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考查。 2011 年的探究题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探究作品标题的丰富意蕴”,这种设题方式开放性和层次感更强,在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要求的同时,更强调对考生个性化和有创意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具语文性、也具思辨味;使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结合更密切,更适宜于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探究能力。总之,这种探究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理解主体与文本本体的关系,讲究在理解上有放有收、收放有度,克服了以往有些探究题游离文本的局限。在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在考查考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考查的就是考生实实在在的探究能力,将探究定位在了学生对作品的“悟”的高地之上。

    作文题历来在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上占据重要位置。山东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005 年的话题作文 “ 双赢的智慧 ” 和 2006 年的材料作文《星星》,成功实现了从国家卷到山东卷的平稳过渡; 2007 年的话题作文 “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 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2008 年的话题作文 “ 春来自青 ” 在体现新课程性质和理念方面又有新的提升; 2009 年高考作文不再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是要求直接以 “ 见证 ” 为题进行写作,降低了对考生思维的限制,更方便考生把握方向确定立意; 2010 年高考作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话 “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 作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

    2011 年高考作文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让考生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门槛儿,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考生,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讲,有利于更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实现分层级考核的目标。从文体选择的角度看,考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题目现实性强,其内涵更具张力,更易引发学生的思索与联想,学生可以此为源头,想到涉及社会、亲情、历史、人生态度等重大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这既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积累材料,也能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提高思辨和审美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做法必将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中学作文教学也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回归本色,彰显大美

    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工具性;语文更是语言文学,有着非常强的审美性。因此,语文试卷要 “ 回归语文 ” “体现本色”,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力避 “ 泛语文化 ” 倾向,应保持并不断强化其自身的审美性和人文性。 2011 年山东语文卷在继续贯彻这个思路的同时,特别注意处理好审美性和思辨性的关系,在考核语文能力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思考文化、领悟亲情、体味人生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选材上,今年的试卷除了延续体现人文的特征外,又将思想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高远的层面:论述文阅读中的《衡中西以相融》站在大文化的平台上,将学生思辨的触角导向了对传统与创新中的思考;文学文本阅读中的《审丑》面向现实社会,针对现实中的个体,体现对“丑”的反思与鞭挞,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体悟人间的亲情与善恶美丑;实用文本中的《没有天堂》则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人类的家园——地球,反思人类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更为深沉、厚重的忧患精神;古代诗歌《咏清泉》明确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热、对美好人格追求;而命题作文《这世界需要你》更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思索——它不仅仅是一个作文的题目,更可以看出命题人对 2011 年语文试卷的一种诠释、一种向往……

    我们的世界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对大美的发现,对大美的思考,对大美的升发。 2011 高考语文山东试卷可以肩负起这样的一种大责任

  [财务工作计划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中国大学排名]   [诗词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shiti/yuwenshiti/69559.html
本文标题:2011语文高考试卷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