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留学| 校园| 作文| 范文| 论文| 教案| 课件| 试题| 专题| 教学反思|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语 > 外語教學中的翻譯應用

外語教學中的翻譯應用

时间:2018-07-13 17:04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秩名   点击:次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翻译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众所周知,要成为译者,优异的外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要学好外语,使用翻译是否有帮助则是各有所见,甚至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对于翻译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翻译在外语教学法上的角色  (1)语法翻译法  利用翻译来学习外语最早可以回溯到拉丁文学习时代,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背诵单字、修习语法和翻译的写作练习,口语能力的训练则付之阙如。此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外语教学方法,并被称为语法翻译法。但对许多外语学习者而言,语法翻译法中充斥着无趣的语法规则以及严肃的文学性翻译,鲜少顾及到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用语,catford(1965)曾直言语法翻译法最主要的弊病就是教授“不良的语法和不良的翻译”,难怪语法翻译法逐渐没落。

(2)交際式語言教學法  交際式語言教學法是目前外語教學主流,該教學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用外語溝通表達的能力,能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恰當地使用外語。老師常使用實物透過角色扮演和解決問題等交際性教學活動來達到學習目標。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通常只使用外語,學生的母語翻譯在此教學法中並未占有任何地位。交際式教學法偏重於口語技巧的訓練,較適合學習第二語言的學生,可是對於學習外語的學生而言,可能閱讀和寫作的需求更加重要,交際式教學法對此就較缺乏方法。  二.翻譯在外語教學中的效應  (1)翻譯在外語教學上的負面效應  二十世紀初,外語教學的改革運動開始對語法翻譯法發難,批評它忽視口語技能,教導片斷零碎的句子,鼓勵母語和外語間錯誤的對應。danchev (1983)曾經總結外語教師反對使用翻譯的立場如下:  1.翻譯使學生不願用外語思考,延遲其流利度和創造性語言的習得過程。  2.翻譯誤導學生以為兩種語言間呈現簡單的字與字之對應關系。  3.翻譯剝奪老師和學生可以只使用外語上課的寶貴時間和機會。  4.翻譯會產生語言幹擾。  5.翻譯是獨立於說聽讀寫四種語言技能之外的技能,僅適合用來訓練專業譯者。  6.翻譯是種不自然的語言,而且不適合當作外語測驗的題目。  (2)翻譯在外語教學上的正面效應  從學習者的觀點來看,翻譯本是外語學習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種認知活動,翻譯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和使用外語,也可降低他們外語學習的焦慮和挫折感,所以事實上學生使用翻譯當作一種學習策略來學習外語的情況非常普遍。danchev (1983)指出翻譯對於外語教學有以下的正面貢獻.  1.母語和外語間自然清楚的比較,有助於學習者破解困難的外語結構和元素。  2.快速而有效的理解控制。  3.可以克服與中和母語轉移之幹擾。  三.翻譯如何增進外語教學成效  (1)整合翻譯和交際式教學法  翻譯作為一種教學技巧或活動並不等同於語法翻譯的教學法,其實翻譯也可以應用在其它的教學方法,目前已經有許多學者建議將翻譯整合到交際式語言教學法中。例如tudor (1987)認為“翻譯傳達跨語言和跨文化的訊息,是種最佳的溝通活動,應該比現行的教學情況更為廣泛使用。”titford (1985)認為學生在經過基本的交際性語言的訓練後,翻譯是種最佳的後交際式活動(post-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可用以鞏固學生之前所學過的語言技能。husain (1994)也主張在“後溝通式教學法”時代中應該註入像翻譯這種歷久彌新的教學技巧,他提出幾個在交際性外語教學法中使用翻譯的原則:  1.學生應該大量接觸外語,且在教學中可以審慎地使用母語。  2.教學活動同時註重語言表達的正確性和流暢性。  3.老師要為翻譯活動提供適合的上下文,不能再像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只以單句為翻譯單位。  4.以溝通能力為教學目標,聽說讀寫四項技能都不能偏廢。  5.以歸納法教授語法,有別於語法翻譯法所用的演繹法教學。  6.翻譯的材料必須實際而且配合時宜,避免使用過時和生硬的教材。  7.用翻譯來突顯母語和外語間的異同。  由此可見,翻譯和現行最受歡迎的交際式語言教學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的。近來的外語教學理論已將翻譯視為一種實際的溝通技能,而非只是傳統觀念上的逐字直譯,落實在教學上更能配合不同語言技能和教材主題作彈性使用。所以翻譯可以彌補溝通式教學法在語言結構和讀寫技能上教學的不足,而溝通式教學更可協助翻譯在跨越語言文化障礙上扮演更靈活的角色。  (2)外語教學使用翻譯的研究  翻譯並不必然是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標,但翻譯卻可以是絕佳的外語學習資源和工具,學生可以據此了解外語語法、增進字匯、理解篇章、甚至有助於培養聽說技能。例如zohrevandi(1992)把學生分組,每組都分配幾個母語的單字和詞組,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將這些單字詞組翻譯成英文,並據此寫成一篇簡短的英文會話,每組同學都要經過頭腦風暴式的討論才能解決語言、語境和文化差異上的困難點,最後每組都要口頭演示他們的會話,表現最優秀的一組會給予獎勵。levenston (1985)也認為在交際式教學法中,翻譯是種有效的教學技巧和語言評量工具,他建議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口譯來做角色扮演的活動,活動可以是在公共場合如餐廳、機場或百貨公司等。英文程度不同的學生也可以根據語言需求和場合功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個人都有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在翻譯教材上,tudor(1987)建議不用再局限於傳統的文學性翻譯,可以配合語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專業需求,新聞、商業、法律、社會、科技甚至廣告都可作為翻譯的題材,重點是需要多元化和生活化的教材,使同學得以練習翻譯不同專業的實際用語,同時開拓更寬闊的知識領域。  這些研究皆證明翻譯只要運用得宜,無論是在說、聽、讀、寫,還是在詞匯、閱讀、文化教學、專業英語和溝通技能上確實都可以增進外語教
 
學效果。總之,翻譯原本就是學習外語的一種自然認知過程,應該可以和其它外語教學法整合,尤其是在運用目前最流行的交際式教學法中,它會成為一種有目的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選用實際的材料如報紙、雜誌、甚至影視節目讓同學翻譯,同學譯完後可以作角色扮演或幫影視節目配上外語發音;或者在教室中設定場所和情境讓同學練習擔任口譯員解決外語溝通問題等,這些活動都能讓學生覺得實用和有趣,當然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師施教前的充分準備,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四.結語許多外語教師相信學生只有在學習的初期才需要依賴翻譯,到了大學應該直接使用外語來思考學習。但學習者在外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往往必須訴諸於他們的母語來做兩種語言間的意義轉換。課堂上學生需要翻譯的學習需求常常和教師對於翻譯的負面信念相互抵觸,造成學生不必要的學習焦慮和壓力,但這種抵觸其實在學習理論和教學實務上是可以消解的。本文認為,從認知主義和社會建構理論觀點來看,學生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使用翻譯實是難以避免的心智認知和社會交流活動。根據國內外許多的實證研究報告,在外語教學上使用翻譯是種具有價值的資源和工具,可以提高教學成效。但要註意的是,在教學上使用翻譯並非是要重返過去語法翻譯法的老路,也不是要鼓勵學生多用翻譯來學習外語,而是特別指出翻譯活動可與目前盛行的交際式語言教學法結合,增進學生外語的溝通能力。事實上,許多學生未來在職場上很有可能會碰到需要翻譯的情況,例如企業主經常會要求員工從事筆譯或口譯的工作,而且中國追求國際化的趨勢也需要能在兩種語言出入自如的外語人才。所以,外語教師無須完全避免在課堂使用翻譯教學或禁止學生使用翻譯學習,反而應該多加留意學生對於翻譯的策略性使用,並將有助教學的翻譯活動納入教學內容,同時也提醒同學註意使用翻譯的負面效果,如母語幹擾和字面直譯等,如此一來學生的外語能力不僅能夠提升,也可得到多元的發展。


上一篇:盤點英國留學申請十大“常青樹專業”


下一篇:朝鮮國際化人才的搖籃——訪平壤外國語大學及其附屬外語高中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waiyu/143721.html

本文标题:外語教學中的翻譯應用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