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留学| 校园| 作文| 范文| 论文| 教案| 课件| 试题| 专题| 教学反思|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藝術教育,要藝術地教育

藝術教育,要藝術地教育

时间:2018-07-15 16:08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秩名   点击:次  

一位“入戲”的老師與一首古詩火了。近日,山東淄博某中學語文老師史大喜在課上“魔性”朗誦《將進酒》的視頻迅速走紅。這位同事和學生眼中的“大喜哥”,在課堂上總是激情四射,他說朗誦詩歌之前一定要“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觸摸詩人的靈魂”。有網友評論道“這是別人家的語文老師!有這樣的老師,我整節課都能集中精力聽課”。
 
  對於語文這一個天然帶有藝術性質的科目來說,在課堂上能讓自己沈浸在詩歌中的老師,想必更有可能使學生感受到詩歌藝術的魅力吧。然而,說起語文老師,說起語文課,在相當多人的記憶裏,卻是跟藝術扯不上任何關系的,盡管那堂課所要學習的,都是被稱為文藝作品的散文、詩歌、小說等。在記憶裏,《將進酒》和其他古詩詞似乎是用來分析作者感情和字句含義的,而分析出來後,又要按照某一種固定的模板去敘述……這種以尋求答案為目的的詩歌鑒賞活動,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詩詞如此,其他藝術形式也是如此。一直以來,本應有獨立地位的藝術教育,都是附著在應試教育理念之下的。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藝術教育一直呈現出被邊緣化和功利化兩種極端。一方面,音樂、美術等傳統藝術科目不受重視,學生又沒有時間去接觸戲劇、舞蹈等“課外”藝術形式,沈重的學業負擔影響了藝術接觸,而就是像詩歌、散文這樣出現在語文課上的藝術作品,也往往會被粗暴地以“分析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等應試要求所“肢解”。另一方面,各種藝術考試所催生出的過於註重實用性的藝術教育模式,又忽略了對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置藝術規律於應試思維之下。
 
  幸運的是,近些年來情況有所轉變,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註。學校開始註重藝術,無論是傳統藝術科目的完善,還是門類細分的藝術社團的建立,甚至包括最近流行開來的“非遺”藝術進校園,都可以使學生們在傳統的“語數外”等考試科目之外,有了更多在學校裏接觸藝術的機會。而隨著越來越多社區藝術課堂、兒童戲劇節、文創節等以學生為對象的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走出學校,青少年也有了更多接受藝術的機會。
 
  創造了更多藝術教育的機會,也要讓這些教育形式“活”起來。藝術是“活”的,藝術作品蘊含著創作者的感情和思考,而藝術作品的接受者則是“解碼者”,通過審美活動,達成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對學校的藝術教育來說,老師在教授藝術作品的時候,必須首先完成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對審美方法的理解傳遞給學生,老師要首先使藝術作品“活”起來。正如史大喜老師所說的,他在朗誦詩歌之前一定要“觸摸到詩人的靈魂”,而正是這種“觸摸”和對“靈魂”的演繹讓我們感動。
 
  課堂之外的藝術教育同樣應是“活”的。筆者想到了另外一則新聞。新年伊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第二屆“小小代言人”評選揭曉並頒獎。34位“小朋友”通過展示自己與中國兒藝的故事、情緣,被選為中國兒藝2018“小小代言人”。2018年,這34名“小小代言人”將與34部劇目一起,為更多的孩子送去歡樂。兒藝讓孩子們參與到藝術作品的解讀和創作中,這種藝術教育的形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嘗試以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來詮釋藝術作品,無疑賦予了孩子們參與審美活動的主體性的地位,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審美能力,還可以提供給他們觀察世界的更廣闊的視角。
 
  傳統藝術教育方式已飽受詬病,而藝術教育到底該如何進行,政府、學校和社會機構都在進行著各種探索。毫無疑問,火了的史大喜和致力於讓孩子加入到藝術審美活動中的中國兒藝,為這種探索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借鑒。而只有讓藝術教育“活”起來,藝術才能真正產生教育的意義。


上一篇:艺术场馆不能放弃公共教育功能


下一篇:伏羲教人打魚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yishu/143751.html

本文标题:藝術教育,要藝術地教育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