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

戏曲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时间:2013-05-04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戏曲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为狠抓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侗族文化,进一步弘扬侗族民族精神,强化民族意识、群族记忆和民族文化关怀意识;为侗族地区最后一片文化净土和唐朝侗寨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为做好新世纪农村工作,冲破农村陈旧落后观念,抵御社会不良风气,活跃乡村文化活动,发展唐朝侗寨文化事业,振兴唐朝,带动唐朝寨进行新世纪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我于2009年1月末至2月初在家乡唐朝侗寨进行寒假社会实践,组织唐朝地方文化传承发扬侗族戏曲文化,并于1月31日举办唐朝2009年春节文艺晚会。后于2月8日组织带唐朝文艺队往唐朝寨之归滚寨举行“为也”的文化交流活动。现将本人组织的“新春为也”实践活动总结汇报如下:

    唐朝侗寨是一个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侗乡腹地之偏远高寒山区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乡一个重要关道,有“唐朝古道”之说,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为侗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唐朝侗寨自古以来民族和谐,文化繁荣,侗族歌舞源远流长,戏曲文化灿烂,并盛产文艺能人,历史上曾扬名百里侗乡,被史书记载“千户唐朝”,民间流传“千户唐朝”之说。

    唐朝侗族民歌中,有侗族大歌、侗族长歌(又称侗族河边情歌)、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耶歌、侗族笛子歌、礼俗歌、劳动歌、儿歌等等,另有芦笙踩堂、芦笙曲、侗族戏曲,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涵盖侗族文化之精华于一体。

    唐朝侗族戏曲自古有名。自从侗戏流传入唐(光绪十年,即公元1875年)以来,唐朝侗戏班代代相传,多出能人,每届戏班都颇受大众欢迎,美名响誉百里侗乡。20世纪90年代以前,唐朝地方有7个戏班,即大寨戏班、上楼戏班、中楼戏班、下楼戏班、知了戏班、归滚戏班、良拜戏班,90年代后,三楼戏班与大寨戏班合并为大寨戏班,更名为“唐朝文艺队”。唐朝大寨80年代经历一场火灾后兴修大寨戏台(1992年新修,2008年维修),一直以来大力发展侗戏。十年间,唐朝大寨戏班走遍周边黔桂边境数十个侗寨进行“为也”(侗音weex yeek)演出(黔东南黎平的中潮区黄堡wangcbuc、田坝头gaosbianv、林掌ullemc、山兰sanhlanc、兴隆nanldongl、金田湾、湖南的大坝dalbal、gaosjeenx等寨)不下一百场,场场赢得*彩。唐朝大寨文艺队为侗族戏曲文化

  [党员工作计划专题]   [情况说明范文]   [入党资料专题]   [个人先进事迹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fw/shs/42833.html
本文标题:戏曲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