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留学| 校园| 作文| 范文| 论文| 教案| 课件| 试题| 专题| 教学反思|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试 > 高考 > 专业介绍 > 社会学专业课程(2)

社会学专业课程(2)

时间:2014-04-21 15:22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森林狼   点击:次  

3.实践性课程少,不注重为人的实践能力设置课程。提高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是提高高校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而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而在国外,实验教学、课程教学、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三鼎足”,在忽视实践的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独立于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学生被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之外。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致使高校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人才。

4.课程社会适应性差,不注重为人的未来设置课程。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时脱离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考虑得太少,且课程僵化和老化,多年一贯制。往往根据“昨天”的需要设课,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需要考虑很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的应变能力, 不利于高校培养出社会和国家所需的合格人才。另一些高校过于迎合社会的需要,“功利性”课程设置得太多,而很少关注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要。甚至不顾教学条件和专业特点,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的热门课程。这种模式违背教育原则,不能满足社会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三、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许多与人本相违的做法。以下我以自己在广西民族大学多年从事的社会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对高校课程设置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作一些具体探讨。

宽口径开设基础课。学生基础“厚”了,就能获得较大发展空间,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提倡“宽口径”培养是目前的发展趋势。为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至少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识课设置。重点体现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上。人文教育旨在学生人格塑造和人性完善。科学教育旨在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 开发智力。因此,我们要开设通识课,既要注重科学课程的设置,更要强调人文课程的设置。比如一些高校就把自然科学概说和人文科学概说设为通识必修课。

二是学科基础课设置。学科基础课是同一学科下的不同专业应该修读的主要课程。现在很多高校按大的学科门类招生,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大学低年级就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学科基础。我们学校是按照社会学类招生的,学生学习一年后根据个人志愿选择社会学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进一步学习。

三是专业基础课设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这类课程国家教育部一般有明确规定,例如社会学专业就规定有十门主干课: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等。这十门课程是所有高校社会学专业本科都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此外,我们还选开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专业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理想等方面各不相同,因而有不同的需求。高校要尊重、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要开出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系列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这一点正是“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的体现。因此,一方面,高校应该努力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开出的 “量”已成为了一所学校实力的象征,如: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每学期开出的课程有几千门之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好自主选择这些课程。[4]另一方面,高校要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可考虑开设跨学科、跨年级、跨系别的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是建立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横跨几科、融汇贯通的能力。比如社会学专业可以考虑在政治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范畴内开设选修课程。同时, 选修的时间要充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时间和机会。


上一篇:信用管理学专业主要课程


下一篇:保险学专业主要课程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kaoshi/gaokao/zyjs/99406.html

本文标题:社会学专业课程(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