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无忧教育网

抒情作文

记忆中的崇新中学

时间:2014-03-12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森林狼 字数: 点击:

记忆中的崇新中学

我没读过高中,中学仅有三年的初中阅历,是在崇新中学度过的。我怀念我的中学时代,时常梦回母校。

改革开放那年,崇新中学顺应改革的春风,开创性地在永安区(辖现永安镇、新建镇)招录一个尖子班。我和我的49名同学荣幸地走进了毛主席批示的地方,开始了我的中学历程。

这时的崇新中学建校不久,规模不大。一块黄泥土操场,四栋苏式砖木结构房子,错落有序。没有校门,没有围墙,学校与农舍连为一体,与农田混为一片;蛙声蝉鸣,鸡犬相闻。有特色的是教室门前那条一米宽的煤灰路,把四栋房屋串联起来,可称得上“四在农家”的历史缩影。二十多名教职工,初一到高二五个教学班,200多名学生。同学们每天在同一排教室里听课,在同一个操场里出操,在同一个食堂吃饭,在公社唯一的供销店买学习用品,算是天天见面,耳熟能详。于是很多年过后,无论是高中初中的同学校友见面,都能彼此说出对方的情况,呼声师兄师弟底气很足。谈论的不止是谁是校班花,那个幽默那个健谈,甚至能说出谁是长山(小地名),新关(小地名)的,亲切得很。

最让我不可忘怀的是学校的老师们。崇新中学是文革后期建校。因毛泽东同志对《凤冈县崇新乡是怎样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一文批示而座落在崇新公社的。先期入校的教师,是全县的业务能手,用那个时代的话说叫“又红又专”。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这批崇新中学的学子,常自豪地说,我们读书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是托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在大学生是天子骄子,凤毛麟角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崇新中学却集聚了川大、贵师大毕业的优秀科班教师,或许几十年后的崇新中学都不可比。这是智力人才的密集地。我们今天都常用“名师出高徒”自嘲。

我敬重我的老师们,是因为他们在今天看来不具备办学条件的艰苦环境里创造了奇迹,培养国家的建设者。那时没电,照明全靠煤油灯;没自来水,虽是优质矿泉水全靠肩挑背运;没交通工具;没手机传真,要什么没有什么。老师们既战斗天地,又顺应自然。把学校步步变成了播撒知识的精神家园。没有运动场,自己带领学生挖,没有标本室实验室,自己动手采,没有菜吃自己耕种,没有图书室,老师们把藏书捐出来共享。这叫其乐融融,乐在其中。我有时在想,要是把当时的创业史记录下来,把实物资料收集起来,建一个纪念园什么的,或许会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教化后人的。

母校留给我的很多记忆,彷佛就在昨天。那个时代学生除课本外,就没用什么商业化的教辅书。老师们不收钱,更不为钱,靠钢板蜡纸手工装帧,把我们的书包装得满满的,把课堂教得充充实实的。课余老师们彼此谈论的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怎样刻蜡纸,下笔的匀称怎样把握,蜡纸的用墨怎样调配,推换蜡纸的技术怎样运用。这些问题老师们通过交流实践个个都成了高手,一张蜡纸印300份、500份不花不破,这是技术的突破。每周的练兵考试,老师们要刻要印,期中期末考试老师们要刻要印。稍空就要准备教辅材料的编印,提炼精编刻印,且一印就是上万份。既劳心又劳力。一心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种境界,今天看来是脱俗的,纯粹的老师的集中表现。

  [说明作文专题]   [元旦作文专题]   [写事作文专题]   [想象作文专题]
上一篇:阳光依旧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zw/sq/95682.html
本文标题:记忆中的崇新中学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