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留学| 校园| 作文| 范文| 论文| 教案| 课件| 试题| 专题| 教学反思|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的好处(6)

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的好处(6)

时间:2013-06-23 21:13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无忧   点击:次  

假如中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像巴西和美国那样为50.5%左右,那么中国需要15.7亿消费者。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上亿人口,等于丧失了一个巨大的的消费市场,大大增加就业压力。如果1980年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反而彻底停止计划生育,那么到2005年将多增加1.3亿(最夸张估算是2.2亿)人口(消费者) ,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约3千多万(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相对于8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说比例不高。中国目前妇女劳动参与率是世界罕见的高,达86%(世界平均只有67%,印度只有50%) ;如果停止计划生育,孩子数增加,妇女劳动参与率必然降低。就是说如果1980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现在总人口将有14亿多一点,而劳动力比现在的8.007亿还要少(妇女劳动参与率大幅降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比例为52%左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比现在和谐的多。

中国目前有2亿劳动力从事工业,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可满足16-17亿人口的需求。如果没有国际市场,那么中国将有大量人口失业。

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到了极限。2008年欧盟人口4.91亿,美国3.04亿,日本1.27亿,澳大利亚2100万,加拿大3300万。这些地区总人口9.76亿,其中劳动力4.71亿。只需要劳动力中的24%左右(1.13亿)就能满足所有这9.76亿人口的工业品的需求。也就是说,这9.76亿消费市场只能提供1.13亿个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假设这些地区50%的工业品靠中国生产,也只能给中国提供0.56亿个制造业的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占43%的劳动力,而制造业已经很难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了。因此,中国要缓解就业压力,必须尽快发展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与内需是否强劲高度相关。然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正是内需不足。

三、人口合理增长与内需性经济的形成

除了人口结构不利于发展内需外,中国目前的分配制度也不利于发展内需型经济。根据人民网发布的国家发改委的资料 :“1990-2005年,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45.3%逐步提高到63.2%”,“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偏低,2005年只占到10.91%”。2005年工资总额占居民总收入的63.2%,也占GDP的10.91%,那么居民总收入只占GDP的17.3%。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06年城镇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计2.42623万亿元,只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1.1808亿元的11.4%。根据新华网援引《新京报》的文章,中国百姓收入总额(工资收入、福利、农民收入、其他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22% 。

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料都说明中国老百姓掌握的财富才少了。而其他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如日本1999年分配率为54.18%,美国2000年分配率为58.31%,德国2000年分配率为53.84%,英国2000年分配率为55.27% 。

笔者在《大国空巢》已经分析,中国工资总额占GDP比例不断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划生育使得家庭缩小,降低了家庭生存需求的刚性底线。国家获取、消耗太高比例的财政支撑行政成本,垄断企业和资本获取太多的利润 。

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农民工进城都是有去无回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中国现在却由于计划生育引起国内消费萎缩,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大量企业倒闭,农民工搭乘“绝望列车”返回农村,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

中国的工资收入太低,导致购买力降低,内需不足就无法发展第三产业,导致中国第三产业迟迟发展不起来,并且产品只好廉价出口。但是同样由于国内老百姓购买力不足,无力购买国际产品, 结果出现贸易顺差,政府只好用来投资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几十年血汗劳动换来的外汇处于危险之中。


上一篇:独生子女二胎政策,双独生二胎政策


下一篇:农村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的坏处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jyzx/55410.html

本文标题: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的好处(6)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