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自得”之见:散文的灵魂

时间:2013-01-1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自得”之见:散文的灵魂

    散文是一种智慧的文体。有人说散文“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孙犁《答吴泰昌问》,《孙犁文集·四》)。散文需要情感,更需要智慧。老年人象征着智者,代表着深沉和成熟。因此,散文要有对生活的足智和探悟,即“自得”之见。

    好的散文不仅在于渲泄真情实感,写出真人实事,重要的在于揭示真知灼见,给人以心灵的启悟和精神的升华。可见,“自得”之见是散文的灵魂,是散文成功和存在的基础。

    “自得”之见,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开掘出来的独到的看法或见解,是作者特有的,但又有普遍意义的发现。这就要求作者站在时代的巅峰俯瞰人世,以独具的慧眼观察社会,或者提出一个高深的见解,或者抒发一种高尚的情操,或者表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正如丁玲所说:“这种散文能引起读者的无穷思绪,燃起读者的一团热情,给人以高尚的享受,并从享受中使人精神充实、净化、升华,使人得到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所以有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有没有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独特的见鲜,关系到散文的成败。

    “自得”之见在散文中的艺术效应,关键在于点示文章的立意,深化文章的内涵。它常常成为揭示“全文之旨”的文眼,成为画龙点睛的灵动之笔,给人以新颖独特的美学感受。

    “自得”之见,可以是常人熟视无睹的某种事物而作者却独具慧眼从中发现哲理性的思想。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香山红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这些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而作者却有深刻、独到的审美发现,阐发出启人心扉的哲理。

    “自理”之见也可以是作者阐发的与众人截然不同的新见解、新看法,造成审美心理的反差。从而显示作者思考力的厚度。如柯兰的《落叶》:

    秋天,树叶黄了,枯了,快要脱落了。

    枯黄的叶子离开了枝头,在风中飞舞着,它对世界还是如此的留恋……

    假如我是落叶,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土,又很快地被水溶化,然后又钻进又黑又香的泥土里,尽情地拥艳这些又大又小,又粗又细的树根,衷心地对它说:

    “你快生长吧,生长出更多绿的叶子,我把我自己全部献给你……”

    人们司空见惯的落叶,通常被用来比喻腐朽没落的事物,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把它作为正面形象—成为到老了,死了仍然要造福于他人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写照,这就显得别开生面。又如峻青的《秋色赋》、鲁迅的《秋夜》都从独特的角度阐发了与众不同的审美见解。但所表现的事物必须具有美的内涵。如果所表现的事物不美,散文也就不会给人以美感。如有个大学生写了一篇散文《厕所赋》:

    我要赞美厕所。

    厕所到处可见,即使在一些高级庄严的地方,如人民大会堂也少不了它。可是,谁都不愿赞美它。

    厕所,谁也离不开它一天不止厕析,你就得送到急诊室。人们到止海,总要先打听一下,哪里有厕所。因为找不到厕所,就要出洋相。厕所呵,你真了不起I你用自己的哭,换来于百人的香,你月一人的脏,换来了万户的洁。你甘愿背着炎名,人们一提到你,有的掩弃,有的恶心,有的嗤笑,可你全然不顾,欲致地禅在那里,一日复一日,坚宁着岗位,忠于自己的职责……

    厕所呵,我要大声歌项你,我要尽情赞美你!

    应该说,该文的“自得”之见是正确的,但因为厕所不是美的事物,这样的散文是不会给人以新颖、独待的审美感受的。

    从散文的创作实践看,“自我”之见的表露有以下表达方式:

    一是托物言志。这种写法借助形象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音流弦外,笔有余韵,在形象的描绘中显现出省人的题旨,流泻出美的意组。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作者以树喻人,用人们常见的松树象征共产主义的风格。文章先从松树的雄姿写起—“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挺立;”随之昭示出松树的崇高精神,醒明题旨—“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讴歌了共产主义风格,描绘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深刻,使读者动之于情,服之于理,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陶冶了思想感情。又如《陋室铭》、《爱莲说》等。

    二是借事达意。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吸引读者,待他们烧有兴味地读完这个故事后,或自己悟出,或经作者指出,马上就会产生“原来如此”的轻松感,从而得到精神的愉悦,也乐于接受作者的观点。如高晓声的《摆渡》主旨是说作家应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读者。作者却不直说,而是在“弯曲”中抖出新意。他是这样写的:有四个人要渡河。这四个人:一个是育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摆渡的人要把他们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他,否则他就不摆。结果只有作家无东西可给,被留在了渡口。他只得仰天长叹。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得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止船吧卫”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明天,作家怒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

    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波,不受感于时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享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作者运用“寓托”手法,卒章显志,手法幽默含蓄,委婉曲折,最后水落石现,挑明底蕴。

    很多散文大家都谙熟此道,写过脍炙人口的散文。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鲁迅的《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及贾平凹的《丑石》等。

    三是直抒I4臆。有的作家擅长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抒写胸襟和抱负,有的作家则喜欢直抒胸臆表达深刻的哲理。这种表达形式既不需要选择某个对象来抒情,也不严格按照事物发展先后次序进行抒情,常常一下笔就吐露心曲,抒发胸臆。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开篇便激情澎湃,点明立意:“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自得”之见的阐发有两点要求:

    一是新鲜感。这种新鲜,不是故作“深奥”和“惊人”的东西。怡恰相反,它是出自平凡,而显出非凡的思想,用林语堂的话:“宛若天地间有此一句话,只是被你说出而已”。这徉的话。往往是最能发人深省,使人觉得湛然有味。这种新鲜是来自作者对事物的特殊发现、理解和感受。愈是个性的,愈是新鲜的,它的光芒也必是经久不衰的。古今的那些散文珍品,“自得”之见无一不是新鲜的。有些“自得”之见,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成为人生的哲理。如“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夭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出师表》),显示了对关的独到发现和理解,往往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二是凝重感。凝重感是一种感召力、启迪力、陶冶力,使读者的心灵受到一种敲击,一种震动,或是对人生的理解,或是对道德的反省,或是对艺术、对美的领悟。自得之见的凝重感,主要来自作者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来自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到的智慧。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17228.html
本文标题:“自得”之见:散文的灵魂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