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13-03-28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小儿药源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药源性 肌张力不全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个月~1岁10例, 1~5岁18例, 5~14岁20例。甲氧氯普胺引起者21例,氟哌啶醇引起者16例,感冒药引起者5例,异丙嗪2例, 5-氟利多4例。

用药途径、剂量与时间:甲氧氯普胺14例口服, 7例肌注,剂量为每次0·3~2mg/kg,肌注者均在注射1次后出现症状,口服者多在服药2~4次后出现症状;氟哌啶醇均为口服,剂量为每次0·04~0·15mg/kg,每日2~3次,均在1~2天内发病;感冒药均为口服,每次0·5~1·5包(每包含氯苯那敏0·5mg),每日3次,一般在服药后3~5天发病。

实验室检查:其中33例做常规脑电图示正常范围脑电图, 40例查血电解质均正常。

临床表现:阵发性头后仰33例,双眼上翻或向一侧凝视24例,痉挛性斜颈13例,强直性强口伸舌、不能说话或说话含糊不清16例,单肢或四肢强直、部分伴有阵挛9例,胡言乱语、烦躁不安5例,面颊部疼痛1例,全身乏力7例,视物模糊1例,步态不稳3例,面色潮红、出汗多1例,面部表情肌僵硬1例,吞咽困难、流涎1例。全部为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1~30分钟。

治疗:全部患儿停用引起上述症状的相关药物,其中9例症状较轻者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好转, 12例给予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注, 15例给予东莨菪碱每次0·01~0·025mg/kg静脉注射, 8例给予山莨菪碱每次0·2~0·4mg/kg静脉注射, 1例口服苯海索每次0·05mg/kg, 1例给予口服10%水合氯醛每次30 ~50mg/kg, 2例给予山莨菪碱静注又同时口服苯海素,其中绝大部分用药1次即缓解, 1例在应用东莨菪碱2次无效后,又给地西泮静脉推注及苯巴妥钠肌肉注射治疗才缓解。

2、讨 论

小儿各种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的病程过程是在基底节,特别是在纹状体,引起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的连系通路中断。基底节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要依赖神经递质,常见递质有多巴胺、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当各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或特异性受体的功能异常时,即引起锥体外系症状[1]。其中最常见的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即急性张力障碍。当甲氧氯普胺、氟哌啶醇等这类药物用量过大,可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多巴胺的功能,使乙酰胆碱相对亢进,进而引起一系列锥体外系症状。

引起药源性张力不全的常见药物:甲氧氯普胺是引起小儿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最常见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如氧哌啶醇、5-氟利多、氯丙嗪、舒必利等。此类药物可用来治疗小儿抽动症,氟哌啶醇引起的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在小儿占了一定的比例。感冒药物成分中常含有抗组胺类药,多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其他如多潘立酮、甲硝唑、硝苯吡啶、氟桂利嗪、卡马西平等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2]。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32673.html
本文标题:儿科医学论文范文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