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年代问题

时间:2013-04-1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年代问题

桂林市南郊抓皮岩是石灰岩洞穴遗址,第三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含螺、蚌壳和红烧土,出土人骨架18具,有屈肢蹲葬、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似乎还有母子合葬。从现场观察,可能是把死者埋葬在所居住的生活区内。这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有相似之处,表现出埋葬制度的原始性。出土遗物包括:

1.石器有打制的31件,磨制的32件,均用砾石加工而成。前者包括砍砸器、盘状器、刮削器、石砧和石柞等,加工方法以单面打击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用交互打击法。磨制的有斧、铸、矛、磨石和穿孔砾石,以斧、锌为多,共23件,都保留琢打痕迹。穿孔砾石是用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砾石制成,在两面凿打、研磨穿孔。这种穿孔法显然比管钻法原始。孔径内外大小不同,内径比外径小得多。据笔者所见到的标本,孔内径最大的只有1.5厘米,其余的都在1.1厘米以内。关于它的用途,学者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是农业工具‘么’,有的认为是装短柄的石锤,作狩猎及敲击之用‘娜’。由于这种穿孔砾石分布在两广及江西属于全新世初期的堆积,也在其他地区较晚年代的文化中出现,它的用途恐怕是多方面的,有可能随时代及地区而异,未必只作一种用途。WE皮岩及其他遗址还出土一些较小的穿孔砾石,似乎是饰物或网坠。

2,骨、蚌器17件,包括锥、针、欲、莽、鱼镖和蚌刀,以骨锥最多。

3.没有完整陶器,五个探方共出土陶片921片,都是手制的,厚薄不匀,最厚2.6厘米,最薄0.3厘米。最多为夹砂粗红陶,烧成温度仅为680度,也有部分灰陶.都屏有粗细不一的石英粒和方解石,纹饰只有粗细绳纹,席纹、划纹和篮纹,泥质陶很少,不到百分之二,也有红陶和灰陶,火候稍高些,质也较细,只发现一片施有红色陶衣。据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碳14实验室在采样时发现,年代较早的崩塌石下面只有夹砂粗陶。因此,所出土陶片可以分出早晚期,即早期只有夹砂粗陶,少数泥质陶应当属于晚期。

4.动物骨骼出土3500多块。当中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及软体动物二、三十个种属,其中还有亚洲象、秀丽漓江鹿和一种水牛等在当地绝迹或灭绝的动物。因此,鉴定者认为,“这个遗址的年代,可能相对较早”。1、认为所出猪骨多数为家猪。据采自崩塌石下,编号为BK79314的碳14骨样品所附说明,当中a多数为猪骨、鹿骨”。因此,可能在N皮岩的早期已开始驯养家猪。

1977年公布瓶皮岩的第一个年代数据ZK279,距今113101180年(距今以1950年为界,14半衰期按5730年计,下同)。这个年代比当时大家认为较早的仰韶文化早了四、五千年。地处过去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岭南的欲皮岩人,竟然在制陶和养猪方面领先于全国,这对于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来说,都是引人注目的事情。由于原来简报认为这个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中较早的类型”,并且把超过石器总数三分之一的石斧、石裤都只写“通体磨光”(其实都还保留琢打痕迹)。这就不能不使有经验的考古学家们对所测年代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为此,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单位的碳14实验室联合于1978, 1979年两次到广西地区采集各种现生于石灰岩地区的.样品作对比测定试验。结果证明,在这些地区生长的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36327.html
本文标题:桂林甑皮岩遗址的年代问题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