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2)

时间:2013-06-17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2)
 

    景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无私恩赐,却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显得别具灵性,因此景在人的眼中、心中是活的,甚至因人的主观意识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景随情生”。文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⑦,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杜诗的《月夜》却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也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常人眼中,百花争艳、百鸟朝鸣,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此时的花、鸟再也不能让作者快乐抒情。被安史叛军占领动摇的长安城,荒凉、凄惨、破败不堪,忧国忧民的作者仿佛看到花开也在感叹时事而流泪,鸟鸣也在为他们的离别而惊心。这样的景,也只有这样的情感之下才能出现;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陶渊明隐居田园了无牵挂,才能做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佳句。而李清照则思夫心切,同是赏菊,却只能感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对于菊花盛开的秋季,古人亦有不同之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古人悲秋之心,中国古代悲秋之名篇,最早当推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诗人描绘悲凉的秋景,借此抒发的是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怀⑧。被誉为“鬼才”的唐代诗人李贺,也有“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怜香魄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的名篇。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声音,使人惊心动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诗人抒发了苦无知已的寂寞,哀叹之情溢于言表。时逢盛唐,曾深受玄宗器重的诗人苏 ,也有过“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汾上惊秋》)的感叹与哀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有《秋声赋》之佳作,对无形的秋声,描绘得形象而生动。对秋景之萧飒,极尽渲染之能事。作者对秋的悲凉感叹实则是对现实的牢骚。

    但一反悲秋之传统题材的也不乏其人。刘禹锡一扫文人悲秋之感,吟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佳句,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李白也曾说过:“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声》也十分出色。“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秋声》)可谓别开生面。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因秋景之萧条而悲观失望,他在南渡之后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虽屡遭灭贼无期报国无望之惨痛煎熬,却时刻不忘“喜闻秋声”,终于盼到了“沙场秋点兵”的那一刻,诗人可以身先士卒以报国耻了!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情怀,这是一种能唤醒人们奋发图强、力争向上的力量,我们不难领悟出其中的特殊美感。这一切景的变化,探其根本无非是作者的情感不同。

    秦观一生由于政治牵连而招致不幸的命运,再加他的性格柔弱,情感细致,所以内心总是被悲愁哀怨所缠绕,不能自解,“愁”成为他的词中最常见的主题,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都是他的名句。而他的词的意境,也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最为凄婉”。李清照生在南北宋过渡时期,前期词风明丽,后期词风大变,显得凄清愁惨。在这方面,她的《声声慢》是最有名的例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悲凉的气息

    酒的历史与中国的文人乃至中国的文学史似乎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丝屡瓜葛,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喝酒也就从生活走入了文学的殿堂,但文学又“高于生活”自然在饮酒入文之时又生出许多别样情绪。心情舒畅喜悦之时,可以煮酒论英雄,此时的酒成了助兴寄情之物,化酒入诗自然就有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把酒共话更显主客情谊。陆放翁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丰盛的农家酒菜来招待客人,足见农家的热情好客,就也就成了烘托情感的工具了。而相反呢,“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道出了晏殊伤春怀旧,以诗以酒自我排遣。“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的豪情逸兴又化做点点琼浆,但却无法掩抑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只能以酒释怀⑨。此时的酒又成了消愁解闷的工具了。虽然古人也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但还是乐此不疲。“水调歌头持酒听,才醉醒来愁未醒”,或者“月夜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饮酒消愁,可愁却不可解,内心苦闷。心情不同,景象随之变化,酒也自然不是开心丹而是断肠药了。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文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⑩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情景交融,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能动人。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墨客正是在纵情山水之余,将自我融入其中,才能最贴切地感受景物,才能写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文献:①选自《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②⑩选自《中国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③选自明·徐祯卿《与李献吉论文书》

    ④选自明·谢榛《四溟诗话》

    ⑤⑥选自《中国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⑦选自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⑧选自《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⑨选自《语文报》第116期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宋词三百首》黄山书社1997年出版

    《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戒浮泛》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53249.html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