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幼儿园德育论文范文(3)

时间:2013-04-11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幼儿园德育论文范文(3)
理想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在德育工作中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或矛盾,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寻找问题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利益上的差异,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有利于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态度对待它,破除一切只体现一己之见或一己之私的观念或方法,以创新变革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其次,应认识到幼儿园德育实施主体和发展主体作为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有的是有利于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部矛盾,如教师的要求和幼儿较低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而根据冲突论观点,有的则是由于价值观和利益上的差别造成的,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享有“特权”,因此,他们有时会把一些与幼儿道德品质发展无关或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有害,但反映自身价值观或利益的一些观念、方法、内容有意无意地体现其中,堂而皇之地当作“公理”。比如,由于“师道尊严”而欣赏幼儿的乖巧,由于“管理上的便利”而赞同幼儿的顺从,由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传统观念而强调“给他们好心,而不能给他们好脸”,由于“认为孩子不懂事”而说一套做一套等等。作为教师,应理性地预防和克服这些倾向。

三、相互作用论取向

    相互作用论取向不主张社会是一个由“压倒性规则”和标准构成的一致性结构,它强调社会的运作规则不是固定的,而是个体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相互作用、对问题做出的各种解释的总和。社会生产则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在不断地相互碰撞中协商以达到“共同的谅解”的过程,那些“意义的倡导者”负责构造出一种出于特殊的出发点的“全能的含义”,如媒体的舆论引导。对于个体,应学会在特定环境中解释这种“全能的含义”。因此,这种观点不是从“官方”或正统的角度,而往往是从“弱者的立场”出发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因为规则并非自然或固定,往往有因时、因地、因人的各种解释。霍华德•贝克指出那些“道德倡导者”往往在倡导“道德”的过程中维护着自身的利益,并制造了“越轨者”。相互作用论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理论———“标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个体自身的行为方式并不会直接使其形成越轨的、不良的、惯常的个人问题或品质,一个人的失足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由于年轻偶尔有出格行为,只有受到不良的“作用”———被抓住,且经过一系列正式的“认定”“分离”“界定”“识别”后,即贴上标识,才造成这样的结果———失足。而且对于当事人,这种不良“印象”越深刻,越易接受这种社会强加的“定义”,社会也会把它们当做另类看待。可以说,群体与个人的问题或问题群体与个人往往是不良相互作用———不当标签的结果。启示相互作用论取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首先,在分析、解释、研究幼儿园具体德育问题时,在着眼点上,不一定从已成的,体现成人观点、要求或利益的“标准”出发,为了使这种分析、解释和研究切实可行,应充分考虑问题中的特殊群体(如幼儿、幼儿家长、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的看法以及具体问题情境的特征等,不应以一种固有的观念、规则或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标准先入为主,否则,不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幼儿的问题行为往往是成人以某种自定的标准判断的结果,“问题行为”后面往往隐藏着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过严的束缚、教师或研究者不正确的要求与评价标准、教师或研究者缺乏包容心与耐心、环境不利等等,否则,为什么有些所谓的问题在家长或其他人眼里往往不成问题呢!其次,我们应重视某种幼儿园德育问题中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作为“意义的倡导者”或规则的代言人,不仅应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还应充分估计到其他主体、尤其是幼儿对这种“意义”或“规则”的解释对德育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因材施教克服背离要求的解释。当然,允许幼儿做出自己的解释和践行,给予幼儿解释和实践这些标准、规则的机会,教会幼儿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具体解释和实践这些标准、规则也十分重要。如不仅教会幼儿什么是诚实、友好,而且让幼儿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如何诚实、友好,如面对好人或坏人,面对他人的友好或攻击,尽管可能幼儿由于年龄太小而出现了许多幼稚、错误的行为。第三,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应认识到,幼儿所谓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问题,教师与家长小时候也犯同样的错误,问题儿童的产生或问题行为的习惯化往往是教师与家长对幼儿不当的“作用”———不断地强加“标签”、不断地分类的结果。如幼儿都“调皮捣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教师不喜欢这种行为、教师缺乏耐心、

  [德育论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35385.html
本文标题:幼儿园德育论文范文(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