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孤女志不凡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孤女志不凡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小城施甸南山姚关乡的富阳村,有一名芳龄少女杨晓燕,因父母于1982至1989年身患绝症先后早逝,丢下她初中毕业,无法继续深造,幸有她姐逢会在供销社工作,勉强维持生活。她大胆学写小说;同时吟诗,出手不凡。

    记得1990年8月,在永昌笔会中,笔者初识晓燕时,从她那清瘦苗条而白哲微笑的谈吐中,与在街头邂逅似曾相识的山乡少女并无特殊印象,淡淡几句话便将身世、学历、职业、爱好摆得一览无余。《滇池》刊授学院来了两位编辑老师,昆明市文联主席李界宇和诗人米思及他们都花功夫看完了,认为有些章节很可取。我们这回出的刊物上用了晓燕的小说《哦,蝴蝶》,你看看,构思很别致。她是我们在来稿中偶然发现的,长篇是她亲自送来的。她对县里搞创作的人和事全然不知。

    啊!真怪,正是妙龄寻花问柳、谈情说爱的时节,这晓燕孤女因其平凡处境乖庚,未尝不想这份福气;可她自我权衡绝对不行,人的生活道路多种多样,如果仅仅为了传宗接代,那不过是山雀之志;九十年代的新青年,若无特长“走穴”,也应活得洒脱,满有意味,爬格子吧!晓燕告诉我:“也许是绝路逢生,水到渠成。父母去世,闲着无聊,常到乡街书摊上浏览小人书、故事书,渐渐人迷,日久悟道,何不将身边生活趣事也画进白纸,写诗,写短篇,又将亲友闯边孤身世写成系列故事,投到保山文艺去。”

    有人说:人生的真谛,不在“自我归宿”中;“自我”的实现,应该在振兴祖国的神圣事业里!—是的,晓燕这名山乡凡人的孤女,正是用笔杆来兑现的!1990年8月刊授面传教诲中,李界宇、米思及二师都对杨晓燕勇于创新的写作予以首肯,“《老尼)写一个男人离开大陆去台湾,几十年后带着娇小年轻的妻子回到昔日的故乡—山里,见到其前妻,而她已双目朦胧不清。丈夫给她的功德费六千元,她也许认出丈夫,也许没认出,文章没点明,这正是高妙之处。

    “《希望》讲一个女孩与一个男孩之间那种朦胧的恋情。文笔朴实,构思巧妙。……对生活永远抱有希望。”

    当年冬《滇池》合刊中,以《爱的变奏》发表了晓燕两篇小说;继后于1991年9月号发表小说《难得聪明》。

    晓燕正是从小中见大,将生活中的琐事美化出哲理。

    好花生在山里,幸有机遇,她将信步人市。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崇高虽然涵盖自然、社会和工艺现象,但如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真正的崇高是在人本身在人的内心生活。”杨晓燕的精神世界,高尚的心灵是获得良好知音启蒙指点迷津的。—晓燕自从那次结识诸位文学师友,从此笔耕不辍,除了站柜台以外,业余节日假期,都回乡访亲结友或远去边境深人生活,拥抱生活,沉浸生活。她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恨。她成年累月不断汲取群众中、书刊里的养分,心灵在默默的坚持中趋于博大,艺术在品格修炼中臻于成熟。知识、阅历、功底、修养、精神以及健康无不面临着挑战,她勇于举步,因为在兰城与省城都有知音师。人生难得一知已,生活岂能无知音。何况杨晓燕的知音不止一人,用坦率架设理解的梁,用真挚弹拨共鸣的和弦,用淳情催开这含苞待放的山花。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上一篇:愉快的课外活动
下一篇:重阳亮心语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19189.html
本文标题:孤女志不凡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