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就业问题初探

时间:2013-05-21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中国就业问题初探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社会主义劳动形式的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其他有关原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脸,探讨我国劳动就业的战略性问题,即目标、条件和途径。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业范畴和我国就业间超表现形态的理论分析。就业是一个历史的范礴,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同物质生产条件现实结合的社会形式。就业范畴是在以雇佣劳动为墓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继续存在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就业范礴和就业问题,同这一阶段的经济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生产力方面讲,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小农经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起点有巨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主义可以依靠自身制度的优越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经济,但很难在短期内根本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在小农经济和人口众多的基础上,随着战争状况的结束,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发展很难避免高增长的局面。两种生产的不协调必然导致劳动力供求失去平衡。从生产关系方面讲:(1)受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多层次不平衡的限制,社会尚不能实现生产资料单一形式的公有。商品经济的存在表明个人劳动仍须经过迁回的道路表现为社会劳动,每个劳动力不能直接地作为社会总劳动力的构成部分,因而社会也不可能对全部劳动资像实行全社会范围的统,调配。(2)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商品经济产生了劳动者同物质生产条件结合的特殊性:从社会总体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表明劳动者同物质生产条件已经结合,但具体的。现实的结合却又是以各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为媒介的。基本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要求它们必须根据生产手段的性质和特点,对生产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严格选择。同时,劳动者由于旧的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教育等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是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劳动技能的局部性和差异性也是产生社会选择的内在原因。(3)社会主义夯动的性质既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的无报酬劳动。劳动仍然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国家和集体同个人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还必须实行等价劳动相交换这一商品经济的普遍原则。因而,上述社会选择在形式上同雇佣保持类同性。此外,在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向发达阶段过渡时期,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绷萦的,因而由劳动变换规律导致的劳动者或多或少同生产条件的衡时脱离也在所难免。

    由于以上原因,就业范畴沿用到社会主义今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已使社会主义的就业同资本主主的就业在内肠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再是雇佣剥削关系的理论表现,也不仅仅是表明人们取得谋生手段,其丰富的含义在于它意味着劳动者为其自身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意味着社会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和利用劳动力资派,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杜会不断增长的斋要。

    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常性就业问题,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新旧行业更替或劳动者获得新的劳动技能等原因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另一种是非正常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决策和人口政策方面的失误导致的,是应该和可以进免而未能进免的。目前情况是,无论城乡均属两种形态就业问题交错并存,形成急待解决的局面。现时应以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为重点,但从长远看,农村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研究就业问题不能只想到城镇,应从全社会出发,从长计议,统一规划

    本文分析了城镇待业这一非正常性就业问题在生产原因、性质和前途上同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区别,指出,劳动力的相对过荆作为资本主义积莱的必然结果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前提,是与资本主义制度同生共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并不要求劳动力的相对过剩,相反,它要求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劳动权利和机会,我国的待业现象,只有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彻底消除。

    第二部分,论述我国劳动就业的战略目标。认为,唯一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其静态含义是指,既不存在闲里的生产资料,也不存在未被合理利用的劳动力,其动态含义是指,消除非正常性就业问题,并使正常性就业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事物是发展运动的。充分就业,主要应从动态上把握,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西方庸俗经济学所谓的“充分就业”,是作为被任意曲解和滥用的概念提出来的,名为“充分就业’,实为“非充分就业,”这恰恰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能有充分就业。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就业才是具有绝对意义的概念。

    本文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就业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两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必须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战略目标。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业不仅是达到生产目的的手段,而且本身构成生产目的的内在要素。只有充分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劳动盆要(这种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体。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进步同劳动就业的关系,认为充分就业的目标只有在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但在国家经济力里有限的情况下,应注重于较多地采用以节约物化劳动为主的先进设备。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后备同资本主义劳动后备形式的本质区别,认为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劳功后备不但同充分就业的目标没有矛盾,而且是后者的重要前提。

    第三部分,从就业主体、客体和主客体结合的社会形式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我国的历史经济,分别讨论了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从就业主体方面讲,有三条:(1)要有一个适度的人口增长。所谓适度,就是社会人口总量同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相适应;劳动人口数量同经济发展提供的生产资料相适应。(2)劳动力质量必须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这里包括经济的纵向发展要求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总水平上与之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横向结沟要求山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组成的内部结构与多层次的生产技术结构相适应。(3)要有一个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劳动力布局。从就业客体方面讲,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取决于经济增长的类型。在我国劳动力每年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实现持续扩大再生产,充分就业才有可能。根据我国历史经验,关键在于有一个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从就业主、客体结合的社会形式上讲,首先必须建立适合于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所有制结构。自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开始,由于所有制结构变革不合理,使就业门路越走越窄,造成国营企业不得不在人浮于事的情况下强制性增员的危害性。应尽早改变这种局面,以防止劳动生产率的负增长。其次是必须有二个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所谓合理,系指应符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实行自由联合劳动的理论。

    第四部分,进一步探讨了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应同时调整人口和物质的再生产,尽快达到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另一方而,注意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劳动就业制度,使劳动者能够通过多种社会形式同生产条件相结合。由此出发,提出了徐合娜决就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主要包括:(1)把宣传教育同必要的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控制人口的增长。(2)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3)维持城乡劳动力分布的相对稳定,通过发展农业小经济和社队企业,“就地消化”农村过剩劳动力。(4)利用劳动力的机械性迁移,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布。(5)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6)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7)改革和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给企业和个人应有的决策权和选择权。

    最后部分,是对我国就业前景的预侧。这里仅仅是从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平衡关系出发的。结论是如果我国国民经济切实能以年均增长7帕的速度持续发展,完全有可能在本世纪90年代中期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48772.html
本文标题:中国就业问题初探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