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袁崇焕之死与明末的党争(3)

时间:2013-01-04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袁崇焕之死与明末的党争(3)

    关于前者,《明史·袁崇焕传,这样记载:“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祟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崇祯朝记事》卷一也作了类似记载:“(满)桂、世录等援军肆掠,徽人不辨,又竟指为督师兵。郊外彻侯中贵之园囿坟墓多被蹂成,复环诉崇焕卖好,不肯力战,帝心动。”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朝中贵戚平时养尊处优安逸闲住惯了,猛然遭到后金兵围攻是颇受惊吓的;且城外财产祖坟被抢劫蹂嘴,故不能不满腹怨气。同时,还牵涉到衰祟焕前通和议的问题,即天启七年(1627年)努尔哈赤死后,袁祟焕派使吊丧,借此虚与议和,以便乘机修复锦州、.中左二大凌三城。议和之初虽然朝廷未知,但后经崇焕解释,熹宗“优旨报闻”。而他们却抓住这个借口,攻击衰崇焕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专制猜疑的祟祯帝“心动”、“疑惑”是很自然的事情。与此同时,皇太极利用祟祯帝的这种猜忌心理设反间计,“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移。”从整个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看,都人怨谤,后金人设间,然后逮袁下狱是符合逻辑的。但由此杀掉明廷所倚重的边防大将,似乎难合逻辑。因为首先是缺乏证据,只凭一个从敌营被放回的太监的一面之词,难以立罪。其次,京师被围,都人受困,很易生怨,崇祯帝不会不知道,因此,为了塞都人怨谤之口,平息人们的怨怒之气,加以由于皇太极设计离间,可能产生猜疑,故会有逮捕袁下狱之举,但竞致诛杀崇焕,似乎不大可能。以后事态的发展,即可证明这一点。如崇焕被下诏狱后,祖大寿“惧并诛”,“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当时远近为之大震。祟祯帝为了安抚东演的祖大寿,将崇焕狱中手草往召大寿。大寿见崇焕书“语极诚恳,……一下马捧泣。”于是大寿率军归命,奋击后金在关内的留守兵,收复了被占领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将敌全数逐出关外。崇祯帝由此叹日:“守辽非蛮子不可!”(同上)并想重新启用袁崇焕。由此可见他对崇焕并未完全失去信任,很可能是迫于形势和一时怀疑而将之下狱的。

    其次,关于袁氏犯有“专戮大帅”之罪的回题。衰祟焕被逮下狱后,一些与崇焕有私隙的朝臣和阉党残余则乘机落井下石,大加报复。他们给袁加上“密谋款敌”,“专戮大帅”种种罪名。另外从袁下狱后祟祯帝面谕群臣的话来看,也把搜杀作为一大罪状了。如《崇祯朝记事》卷二所载:“上召群臣面谕曰:“辽东十数年不见平,衰崇焕以平辽自任,联遣兵凑炯无请不发,不意专事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教则斩帅……’。”祟祯帝为了加重崇焕之罪,将以前他自己处理杀毛文龙事件的所作所为尽行推翻,竟把此事列为袁的一大罪状,造成了杀袁是为毛文龙报仇的假象。史载:“袁崇焕既诛,有东江旧井周文煌具疏为毛文龙诉冤,奉旨云:“逆督搜杀岛帅罪案己定;毛文龙历年糜铜牵制无功,岂得乘机借端希叨忠义?”……始知杀袁为毛报仇者非圣意也。”(同上)可以证明:所谓“专戮大帅”,也构不成袁崇焕被杀的上要原因。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11877.html
本文标题:袁崇焕之死与明末的党争(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