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

农村工业化的战略意义和实现途径

时间:2013-01-1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农村工业化的战略意义和实现途径

    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工业即采取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半成品等进行加工的生产事业。所谓工业化也就是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工业化,一般可分为集中的城镇工业化和分散的乡村工业化两种类型。根据中国儿十年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实践证明,中国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集中的城镇工业化道路,而只能走一条城镇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同时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一方面依靠城镇现代工业和第三次产业的扩张来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以及部分“农转非”人口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依靠就地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农村工业来吸纳农村地区逐步转移出来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表明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逐步向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迈进。加速农村工业化,并使之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融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初衷和起点,也是度量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发展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长远途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经过20余年的建设.到70年代末在人均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跃升。据当时世界银行的资料,197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生产增值的比重己高达51.6%,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伴随着一国由农业国向半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工业部门转移。但中国的国情实际却是有限发展的城市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甚小,甚至还不足以容纳城市本身新增加的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城乡比较利益机制的驱动,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十分迫切。恩格斯说:“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于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脱颖而出并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农村工业身上。以乡镇企业掘起为核心的中国农村工业即不同于现代工业部门、又有别于传统农业部门,它介于两部门之间,成为沟通城乡经济结构的梁,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2.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内部“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才能极大地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作用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十儿年来,全国乡镇以工建农,以工补农资金累计达900多亿元,相当同期国家对农业投人的80%,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今后一个时期,乡镇企业的调整、高效发展,还需要大量为农业的提供雄厚的支农、建农资金.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水平,这是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为此,农村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的支持,农业的现代化更依靠乡镇企业作强大后盾。

    3.实现农村工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振兴的巨大动力

    只有实现农村工业化才能促进农村走向城市化,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1)发展农村工业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支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化水平是该国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建国以来.由于国家未能充分保障农业和农民利益而采取推进工业发展的政策,因此形成了城乡背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的严重滞后。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具体国情的不同,实现城市化的道路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选择的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关键在农村,而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正是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最终实现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2)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大农业的振兴。乡镇企业对农村现代化的巨大促进作用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增加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半自然经济农业向商品经济的农业转化,促进了单一经营的农业向综合经营的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发展农村工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的有效途径。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zy/17225.html
本文标题:农村工业化的战略意义和实现途径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