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资讯| 留学| 校园| 作文| 范文| 论文| 教案| 课件| 试题| 专题| 教学反思|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人物 > 储朝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4)

储朝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4)

时间:2014-07-18 13: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作者:森林狼   点击:次  

”[5]机制,保证考试招生体系的公平公正性,形成符合人才成长的正向逐级提升的良性循环。

当下有高度共识的是,分数成为唯一的人才选拔的衡量标准衍生出了很多问题,分数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这是现高考最大的弊端。相对于没有客观依据的推荐,看分数是进步;相对于全面的专业评价,仅看分数是肤浅、粗放、落后的。而这一弊端的主事者就是非专业的行政包揽,以专业的方式评价学生就不会分数决定一切,就不会一考定终身。让高考由官方的考试变为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测试。政府从招生主角退出来,让考生与高校成为真正的主角,不改变主事者,就不可能彻底消除这一弊端。

事实上,每一次改革目标都可能存在多种选择,这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是如此。

第一种选择是仅仅局限在考试改革,不改招生。自1990年来的历次改革就是如此,期间除了部分地区实行春季招生、在招生志愿填报方式上做了些变动外,基本未在招生上进行过根本性的改革。如果不改变行政主导的考试,这种考试无论怎么改都不可能真正专业;如果还局限在行政主导的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还属于非专业的行政功能重组,这样的招生最终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多样化需求,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和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样的改革无法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所以不是上选。

第二种选择是既改考试,也改招生,但不改变政府在考试招生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时下不少人认为比较现实稳妥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方式对解决当下中国考试招生制度的问题无足轻重,原因是在行政主导下的统一考试和以计划为依据的集中录取不可能在这一框架里得到改变,改来改去只会是从一种低水平的混乱变成另一种低水平的混乱,不会发生质性的变化。这一做法与习近平2014年2月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强调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很难一致。因为不改变行政主体的高考招生说到底还是行政治理思路而非法治思维;是部门管理,而非多元共治;是单向的、强制的、刚性的,合法性依然受质疑,其有效性难以保证,而非多方参与、合作的、包容的,考试招生中的角色混乱、定位不明问题不能的到解决,诸多矛盾依然存在甚至会加剧。

第三种选择是政府从自己不专业的考试和招生领域退出,使原本就应是考试招生主体的学生和学校归位。同时也是政府简政放权,回归小政府、服务型政府、监督型政府,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社会由此才能走进成熟社会。有人担心这样会一放就乱,只要放出空间让专业组织自主生成,同时加快法治,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内部专业招生团队的建设,就不会混乱。如果缺少这些外部条件,考试招致制度的改革就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第四种选择是将考试、招生设计出一套完整系统的方案后,政府才从中退出。这种目标太理想,永远无法实现,但不少人心存这样的期望。甚至还有一些人期望只有等到中国社会的诚信体系建立起来了、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完善了才能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那样更是遥遥无期。客观的说,从政府退出到专业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政府不退出,专业的评价体制就不可能启动成长,就缺少自主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真实的变革就永远不会到来。因此这样的目标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

因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放弃一步到位的目标设计,不要期望一个“总体方案”和若干个配套“实施意见”就能决绝所有问题。再加上这次改革本身就是从单一走向多样,从一统走向多元,从原理上不存在有一个机构设计出全国各地不同学校都适用的方案,而是要让渡出各自自主开展改革试验的空间,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政府简政放权,从自己不专业的考试和招生领域退出,让学生和学校成为考试招生的主体,让专业组织生长并发挥作用,政府发挥监督作用保障公平公正。


上一篇:中欧商学院印度校友魏杰:不为谋生而工作


下一篇:俞敏洪谈成功:名声不应被当作成功的标准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jiaoyurenwu/114465.html

本文标题:储朝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4)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