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浅谈学生不做“学问”而做“学答”

时间:2013-01-1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浅谈学生不做“学问”而做“学答”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了胜任“解惑”的工作,教师显然不能传授暂无定论的并可以加以讨论的东西。而必须给学生传播确切的无可置疑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换句话说,教师讲授的都是无可争议、无可置疑的。所谓的“统一教材”和“标准化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

    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试图确立一种统一教材或惟一的标准答案,相反,他们为各种解释提供了广泛的基础。难怪爱因斯坦会说,他担心某个早晨一觉醒来,整个物理学大厦已经垮掉。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在这种基础上得以最广泛的滋长,人们不仅对未知的一切会问许多个为什么,也会对一切已经有定论的东西问许多个为什么。

   有位教育专家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它难倒了许多人。这个问题最通俗却又最发人深省……

     “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法国,有64%的学生得出答案:75 - 32 =43岁。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一位美国教育家因此评论说,这就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典型事例。而在中国的小学初中测验,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甚至在某重点中学的高三,仍然有学生得出43岁的答案。

    于是,我们的教育专家说:“现在的学校,成天要学生回答试卷里的题目,即‘做学答’,然而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别把学生越教越笨”的呼吁赢得一片赞同的声音。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阿其姆博尔特教授认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他说:“要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教师,教师应该不断进修,学校管理也要不断改进,在课堂上,老师所扮演的角色要变,他在课堂上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信息传播者。”

    而在我国,自古以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界限是十分严格的,这便是所谓的“师道尊严”。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注定了这样一种格局:学生必须老老实实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人们也十分习惯地教导孩子“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懂的问教师。”很少有人问孩子:“你向老师提出了几个自己怀疑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就很好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鲜有提问了,对于无可置疑的东西你还有什么问题呢?要问只能问自己,为什么连前人已经给出了惟一正确答案的东西还不能理解?岂不太笨?何必丢人现眼?于是,一些在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就这样产生了,他们理解力极强,能力十分全面,不仅对讲授内容不怀任何疑义,而且在理解这些惟一的、确切的、有定论的东西方面很少有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既不能也难以理解老师讲授的那些惟一确切知识的人,或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惟一性、确切性、有定性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的人就都不聪明或都不是好学生。问题的产生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确实有一些人是由于在某些方面智力不及,难以理解那些先前伟大的学生所提出的十分复杂的知识。另一方面,不理解是由于理解不同,是由于怀疑和批判。

    由此,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家大力呼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创造应该从问题开始。难怪李政道要对我们的学生发出疑问: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学答”?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6389.html
本文标题:浅谈学生不做“学问”而做“学答”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