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咏史诗发展辕议(3)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咏史诗发展辕议(3)

    (二)歌颂统一,反对分裂倒退。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封建中央集权,这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治问题的核心。中唐诗坛上不少诗人借咏史诗表达这一进步的历史观念。如李贺的《致酒行》、《秦王饮酒》、《马诗》,对那些为国家统一事业做出过贡献的大臣如西汉的主父堰、唐初的马周:对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君王如秦始皇、唐太宗都进行了歌颂。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一诗里,用吴主孙皓以铁索横江阻挡晋武帝伐吴的舟舰,结果还是失败投降的历史事实,联系眼前的社会问题,在向那些在“四海为家”天下统一的历史潮流面前,仍想走占地为王,大搞分裂老路者提出了严正的警告。

    (三)重视自我价值,肯定自身力量。中晚唐的咏史诗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批评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有一些作品更直接地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明确地表现出重视自我价值、肯定自身力量的观点,从一个新的角度表现自己希望为国报效的追求和理想。杜牧的一些作品最具代表性。《赤壁》一诗一反史家对赤壁大战中周瑜卓越功勋赞颂的成见,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只不过是侥幸成功而己,小视周瑜之感,恃才自负之情溢于言表。《题乌江亭》对司马迁饱含着同情赞美之情写出的项羽不肯过江东见家乡父老、乌江自划的悲剧结局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随便奸自己的性命是不足为训的,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表现了百折不拔,坚韧不挠,从失败中去夺取胜利的胆识和对自我力量的肯定。

    宋元明清继承了前代的咏史传统,创作代不乏人,虽没有出现中晚唐诗坛上堪称咏史大家的诗人,但仍不乏内容有新意思想更深沉的咏史名作。比较鲜明的特点是:

    (一)借咏史批评时政,更多地表现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现以袁枚的《马鬼》为例分析一下。历史上以杨贵妃、唐玄宗爱情为题的咏史诗不胜枚举,多数作品立意都是讽刺最高统治者过分贪恋女色而荒于朝政,告诫他们不要再迷恋奢侈淫靡的生活,不要再行荒唐之举。其中当然包含着同情人民的思想,但其主导方面则是希望统治者吸取“宽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的教训,主要是替皇帝着想,以优国意识为主,而且摆脱不了自白居易《长恨歌》以来的对李杨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而袁枚的《马鬼》(其一)却针对历代文人在这一历史题材上表现出来的局限。断然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提醒人们把关注目光移向社会现实的人民生活,表现了在思想内容开拓上的深度。

    (二)强烈的时代色彩。宋元明各代民族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咏史诗集中表达了对统治者妥协退让,苟且求安的批评,歌颂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南宋的李清照、宋末的文天祥、明末清初的张煌言、陈子龙、顾炎武、屈大均都有名作传世。他们多选用历史上或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为歌颂对象,激励自己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情感。比如文天祥在《白沟河》里说:“夭地垂日月,斯人云未之,文武道不坠,我辈终堂堂。”表现了异常坚定的信念。屈大均在《读荆柯传》里歌项荆柯“一自悲风生易水,千秋白日贯长虹”的不朽英名,并以“壮士至今犹发指,寇仇长枕报秦戈”,“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幕还行,老树春深更着“药”的诗句自勉并激励后人,真有荡气回肠的悲壮感。批评统治者苟安亡国的名作有刘因的《白沟》和赵孟颇的《岳鄂王墓》。前者批评宋太祖以北宋君臣“无四方志”,对赵普、冠准这样的名臣只能在议和输呐的条件下,保持暂时的安定隐含微辞,对其后辈的变本加厉丧权辱国,割地输金的不耻之举大加鞭挞,点出亡国之君是北宋妥协退让政策的牺牲品。这一见解表现了诗人站在宏观审视的角度。反思历史的独到眼光,为后期咏史诗创作增添了色彩。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328.html
本文标题:咏史诗发展辕议(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