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咏史诗发展辕议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咏史诗发展辕议

    我国“咏史诗”是在诗歌用事用典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东汉班固首以“咏史”标目,以后左思、陶思明、颜延之等都有名篇传世。梁萧统编《文选》时待立“咏史”一目。此后“咏史”诗创作蔚成风气,代不乏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咏史诗作者之多,数量之大,都是很夹出的。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诗歌教学中也占着一定的比重。因此,系统地探讨咏史诗,对研究诗歌发展规律,提高教学效果,都是颇多裨益的。

    纵观咏史诗的发展,可以分做四个阶段,即:产生创格阶段,开拓发展阶段;创作高潮阶段;别开新径的余绪阶段。

    史家论及班固的《咏史》,往往以其“质木无文”晒之,但我们探究咏史诗的发展却不能忽略其首开先河之功。班固把汉文帝时期的堤萦救父之事摄入诗作,进行歌咏,并以“咏史”首标其目。尽管绝大部分篇幅是叙述史事,但毕竞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诗中暗寓着作者对自己银档入狱而无人救助的感慨。钟嵘曾说:“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但为什么此作对后世咏史诗创作影响不大,甚至有的学者干脆避而不谈他的开创作用呢(例如《辞海》缩印本739页“咏史诗”条目注释:“自王粱以《咏史》为题起,左思、鲍照等均沿用此题。”不提班固)?我想主要原因是史料选择缺乏典型性。堤萦救父之事虽生动感人,但毕竟缺乏普遍的社会意义,因而人们的感知度不广泛;同时,作者所寓之情也不能引起共鸣,难以感染读者。以后汉末建安时期以“咏史”标题者,在史料的选择典型化与咏怀的结合向题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西晋左思《咏史》八首,改变了班固等人呆衍史事之弊,精心选择史料并加以高度概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咏史抒怀,借古喻今。胡应麟称赞他“创格新特”;沈德潜更明确指出:“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己有怀抱,借古人事以抒写之。”

    通观《咏史》八首所选用的历史人事可分两类。一类是不被重用的俊杰之士,如“白首不见招”的冯公(其二),“门无卿相舆”、“寥窖空宇中”的扬雄(其四),未遇时的主父但、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其七)等。作者通过对“英雄逸进”的咏叹,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为士族制度所阻而产生的献身无门、报国无期的一腔悲愤,反映了压抑人才的社会问题,开咏史诗抒发怀才不遇传统主题的先声。第二类是“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的历史人物,如段干木、鲁仲连等(其三)。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赞美表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传达了当时社会出身寒门的仕人的共同心声,有较高的思想价值。钟嵘在《诗品》里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是颇为精当的。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左思有创诗史新格,开咏怀意境之功。

    左思以后,咏史诗创作进人发展阶段。首先需要it及的是陶渊明。他以走向田园隐居生活表示同黑暗官场决绝,但却未泯灭对理想的追求。他以“咏史”为形式,以沤歌失败的英雄为主要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怀抱。他拓宽了咏史诗的题材。比如《读山海经》(其十),通过对两个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精卫和刑夭的坚强斗争精神的赞美,寄寓了诗人反抗当时黑暗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感情,读之更觉慨慷悲壮。令人振奋,后人多有仿效。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328.html
本文标题:咏史诗发展辕议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