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3-02-21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目标或德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加强现代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应特别注重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建立和完善实践式教育服务式教育和内涵式教育三位一体化模式。

    一、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等院校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和法律素质具备优秀的社会道德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社会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着人类文明进步对受教育者素质的一般要求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实现以德育人、以德治国的重要环节。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实质上就是其德育目标的达成度或德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即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教育者将德育的要求(德育目标、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内化过程、内在效果)并且使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受到影响,之后再转化成现实的行为(外化过程、外在效果)。”德育的实效性最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个体品德、思想言行、社会人格等特征体现出来的,其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重思考:第一,德育的实效性孕育于德育的创造活动之中。德育是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内容的综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的效果标志就是学生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第二,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同时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需求,蕴含着时代特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及意识主流。第三,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作用于学生之后,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德育效果必然是学生在受教育之后,经过主观努力而表现出积极健康的言行。第四,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受多元影响的活动,德育实效的获得不是一步到位、而就的简单事件,需要多个方面的长期协作和共同努力。

    二、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度协调、不可分割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是外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是内因,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高校德育要确保实效,并且使其成为一门学生阶段性受教育而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就必须更新德育观念,重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力做好“三个统一”,即教学基本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有机统一、教师积极启发引导与学生自觉求知实践有机统一、提高思想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道德教育的力量,体会到道德教育的益处,进而把良好的道德理念转化为自觉自愿的意志行为,以达到道德教育的最大效果,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高智商、高自我价值感而延缓偿付的群体。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明显优于一般群体;关心改革开放,热爱祖国,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自我职责及社会职责日渐明确,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日趋强烈,这是他们的明显强势。然而,政治观念上趋于冷静,价值取向上呈明显的实用性,认识方法上多以自我发展为视点来分析问题,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自主能力较弱,遇事意志薄弱,这也是他们的弱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十有十缺”:有参政意识,但缺乏政治素养;有爱国热情,但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民主愿望,但缺乏民主素质和法制观念;有探索精神,但缺乏分辨真伪的能力;有创新意识,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广博知识,但缺乏谦虚精神;有独立意识,但缺乏自控能力;有交际需要,但缺乏道德修养;有雄心壮志,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成才愿望,但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要引导学生扬长补短,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弥补其缺陷,高校德育工作者就必须针对学生思想现状,积极寻求德育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23759.html
本文标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