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谈幼儿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时间:2013-06-08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谈幼儿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摘 要:教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引导幼儿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本文从“创设生活中的教学情境”、“重视渗透性的数学活动”、“数学材料的选择生活化”三个方面,以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教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要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中的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引导幼儿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一、创设生活中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幼儿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激发思维。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在大班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教材要求,老师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当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幼儿熟悉了“元角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2.运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错误创设情境。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容易混淆的概念,不易辨别的运算等方面的错误,教师及时把握好出现的问题,及时创设改错的情景。如以幼儿喜欢的故事、游戏、小竞赛等形式,让幼儿亲临其境,在宽松的环境中改正错误,获取知识。

    二、重视渗透性的数学活动

    渗透性的数学活动是指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它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十分丰富、灵活,完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数学活动目标的达成。

    1.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许多学习数学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孩子们发现方向盘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上下楼梯时数阶梯,进餐时将碗筷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在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游戏是幼儿最喜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的经验。如在角色游戏中 让幼儿给物品标价、按“数”“购”物,积累有关数物对应的经验。也可通过上“餐馆”点菜——一条鱼、二碗面、三只虾、四个包子……学习量数、数数和序数等数知识。这样的活动可谓是“教育无痕”,对幼儿来说也是“实用”、“有趣”,活动效果事半功倍。

    3.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方面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虽然研究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如在绘画、手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体积、重量等感性的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物体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如,在欣赏建筑物、雕塑、花朵、叶子、河蚌等物体时,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这些物体在结构及几何图形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数学材料的选择生活化

    材料是幼儿进行数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它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教师应慎重考虑数学活动中的材料选择,并激发幼儿与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促进材料选择,并激发幼儿与物质材料发生相互作用,促进幼儿积极去发现、去探索数学奥妙的愿望。我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对数学材料的选择进行了专门研究和实践,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提出幼儿园数学活动选择材料应该生活化的观点。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引导幼儿寻找学习数学的材料

    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把数学教育内容按《纲要》要求生活化,创设活动冲突,引导幼儿寻求解决的办法,收到很好的活动效果。如,大班幼儿学排序,我利用幼儿洗手时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为老师想办法,怎样解决洗手不拥挤的问题,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去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有说要互相谦让的,有几名幼儿说出了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的办法。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特别表扬了说出排队方法的幼儿。紧接着我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排队等与数有关的问题。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还可以把部分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戏,不能带的物品可以画下来讲给小朋友们听。这样从帮助解决问题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幼儿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时,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可见,幼儿寻找材料的过程就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2.交流自带材料,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关系自然也多。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

    总之,要让幼儿不断的感受和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真实的生活情景片段中获取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断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52385.html
本文标题:谈幼儿数学活动的生活化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