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消极倾向

时间:2013-01-1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消极倾向

    实践证明,目前中小学生中有大量心理问题需要解决,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然而与此同时又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操作困难等问题。据介绍,由于目前学生心理缝康的标准、量具不统一,对中小学生心理状况说法不一,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中小学教师具体操作时显得难以适从。同时,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消极倾向。那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哪些消极倾向呢?有关专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

    1.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是应付上级检查.安排的心理辅导老师要么是讲不了课的,要么是生病的,使很重要的心理辅导成了花架子,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个别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预防为主,面向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开展的活动,而非个别心理学老师或医生面向少数有问题学生的矫正活动。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3.医学化倾向。

    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率占30%,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病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照教育模式的发展取向,而不是医学模式的治疗取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4。课程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把心理健康知识化,热衷于编课本、讲概念、考条条、拼凑教材、追求经济效益……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5982.html
本文标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消极倾向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