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及思考

时间:2013-01-18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及思考

    近几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总结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效益。但中学生作文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写出与对其要求相适应的文章,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欲治其流,必先穷其源。作文教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学生作文的实际。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一点第一手的参考资料。

    一、调查的范困、方式和内容

   这次调查是结合一次中学生作文大赛进行的。这次大赛内容、体裁、篇幅都未限制。全县17600人参加,层层选拔,有15%的稿件应征,共264篇,有92篇参加地级评选,为上乘之作。调查分析的是在县级落选的172篇,对这些作文我从题材和立愈、构思和题目、语言和细节、体裁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二、调查的墓本情况

     1.题材和立意题材。在这172篇作文中,写家人的33篇。占19.2%,其中写爸爸的11篇,占6.4%,写妈妈的18篇,占10.5%,写其他家人的4篇,占2.3%。这些文章主要是写家人对自己的抚养、疼爱,家人的勤劳、艰苦以及自己对人的感激、思念等。写同学的21篇,占12.2%。主要写同学间的友谊、矛盾、思念、生活经历等。以写景为主的有26篇,占15.1%,其中写家乡景的9篇,写校园景的12篇,其它景物描写5篇,全部是对景物进行赞美。

     立意。分四等统计。一是能着眼于社会、人生等进行写作,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读者有较深刻的启发,为立意深刻,这类文章有8篇,占4.6%,二是有一定的组含,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为立意尚可,这类文章有27篇,占15.6%;三是能把人或事写清楚,有一定的重点,为立意一般,这类文章有19篇,占11.04%;四是就事写事,无重点无详略,为立意较差,这类文章有90篇,占52.3%。

    这些文章在题材和立愈方面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狭窄,在这172篇文章中,有78.6%是写家人、同学、老师,而写的内容又都是人见亦见,人感亦感,没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二是单薄,这些文章多数为“自然派”—就事写事,或表达非常浅显的某一种蕴含,材料所包含的多方面,甚至是非常典型、非常深刻的意义发掘不了,表达不出。三是陈旧,尽管是中学生作文,但所写的内容依然是六七年一贯制的小学刚开始学写作时的内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家庭学校,也仅仅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对透着时代精神,生活气息的事件,对社会所关注的内容没有一篇涉及到。“单薄难高,狭窄难深,陈旧难新”,这就注定了这些文章要失败。

    2.构思和题目。构思就是寻求表达主题的最佳形式。作者对材料的理解影响着文章的构思,好的构思又能突出和深化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整个文章精神的浓缩。在这172篇文章中,没有一篇是匠心独运的安排,连倒叙、插叙都没有;在内容的处理上,分不出轻重,绝大多数是“自然流膝”。题目较好的只有3篇,仅占1.7%。

    构思不巧,题目不好,有两个原因是主要的。一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不深,挖掘不透,平时对周围的事物块乏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的习惯;二是阅读面狭窄,文章和文体知识储备少,甚至没有。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尽管学过不少课文,学习了不少的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但适合于学生模仿、学习的课文很少。文体和写作知识往往只是架空讲解,因而写起文章来用得上的技能、技巧很少,再加上农村的课外条件比较差,家庭社会的环境氛围也不好,因此,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只有小学学到的一种模式,一个腔调,一条路子,很少有真正的突破。

    3.语言和细节。这些文章的语言绝大多数是通顺的,不通顺的仅占7.7%,但能做到精炼、清新、活拨的仅3篇,占1.7%。在语育方面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呆板、干枯,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罗嗦,繁冗,容量小,不精练;机械套用,模仿,不得体,不自然,不准确。一篇题为《白杨礼赞》的文章,开头写道:“没有垂柳的炯娜多姿,没有青松的万古长青。而你—白杨树,只是默歌无闻地挺立在大地上,犹如一名卫兵。”文章的中间写道:“我在炎炎的夏日见过你,这时你的绿装更绿,娜的歌唱没有打动你,你依然无所求地奉献着绿荫给人们。”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极少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全是人云亦云;从语言上看,没有一句是“捻须得之”,而全是套用。还有一篇题为《失母痛人心》的文章,写痛心是这样写的:“那一天,天阴郁着。她妈妈突然让她去玩,她出去了,不过她又回来了,她惦记着她生病的妈妈。回来时已经晚了,她妈妈己经离开了她,去了一个遥远的国度。这时她发呆了,痛心的泪水涌出来,她再也看不见妈妈沮柔慈祥的面容,只有妈妈那一声叮嘱在她耳边回荡,她大声哭起来,屋外树枝上的鸟儿,也为她低声哀鸣着。”这段文字精炼、朴素、有真情实感,也是自己的话,但没有细节,表达的深度不够,容盘不足,写“痛苦”只用了“痛苦的泪水出来”,没有心理刻画,环境的衬托也只是蜻蜓点水。在这172篇文章中,有细节(无论多少)描写的仅29篇,占16.86%。

    4.文体。这些文章中,记叙文144篇,占83.72%,其中以写人或事为主的、33篇,占77.3%,以写景为主的11篇。占6.3%;说明文7篇,占4.0%;议论文7篇,占4.0%;诗歌15篇,占8.72%。

   在文体上,这些文章有两点显然与社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一是文体单一,二是文体陈旧,不实用。参加上级评选的和这172篇中较好的,98.7%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而这种文体是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掌握的唯一的一种体式。生活中常见有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杂感、评论等文体一篇也没有。将来毕业后,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很难谈得上适应工作的孺要。

    三、两点思考

    作文教学要改革,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我感到有两点是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都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

    第一,两种习惯的培养。

    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盆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学习论))培根也说过: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盈,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论人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语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在写作方面有两种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对周围事物替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学生作文题材不新,立意不深,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不是因为生活和视野的限制,而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透着时代精神的人、事物视而不见、闻而不思。也就是缺乏认真观察、深人思考分析的习惯。现代社会,电视、广播、出版、交通等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能通过多种媒体,获取各种信息和材料,但由于他们缺乏认真观察、深人思考分析的习惯,使这些信息、材料往往一闪即逝。古人云:“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于外者以光。音于器者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益新而不竭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学生的作文之所以无“光”,不“新”,就是因为不“足”,不“实”。义务教育大纲在写作部分提出了让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是很必要的。要使学生肠关于从平凡芜杂的,甚至单调的,重复的,貌不惊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的,有诗愈的,美的,发人深省的事情”(王营救语),并形成习惯,教师要引导,如指导编写生活条目,组织收听广播或观看电视中的观察思考、焦点访谈等节目,二是善于表达的习惯。一是口头表达,农村的初中作文教学,多是动“手”不动“口”,使很多学生感到作文与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把口头语盲与书面语言截然分开,当然作文语言也就缺少生活气息。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同时,语言表达也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一方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促使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二是书面表达。这里是指在口头表达基础上,与口头表达相衔接的书面表达,使学生形成一种由口头到书面的写作惫识和习惯。这种书面表达不是与作文等同的,而是经常的,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要使学生养成这两种习惯,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使这两种习惯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孺要。

    第二,增加切实可学的文章储备。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要使学生把文章写好,就必须使他们从语文的角度(而不是从消遣的角度),多读易于学习和模仿,便于从各方面借鉴的文章。这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从课本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的内容,精讲、精练并使其牢记。二是从报刊中选取时文,让学生反复阅读,烂熟于心,到用时,呼之即出,招之好来,以资借鉴。

    当然,作文教学改革,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其他方面的问题,诸如指导作文的方法、步骤,作文的心理,作文能力的结构等。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6874.html
本文标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及思考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