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封建社会中兴与衰亡的姊妹篇—读鲁迅的《社戏》与《故乡》(2)

时间:2013-01-2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封建社会中兴与衰亡的姊妹篇—读鲁迅的《社戏》与《故乡》(2)

    在人类灵魂最丑陋的时期,去向人类公诸美,以激发人类的向往与追求;在人类灵魂较佳美的时期,去向人类展示丑,以激发人类的居安思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学家的责任与使命,但古今中外,但丁的《神曲》这样作了,卢梭的《忏悔录》这样作了,莎士比亚的《哈母莱特》这徉作了,司马迁的《史记》也作了,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社戏》也作了。虽然他们的角度不同,情境不同,立意不同,但都为丰富人类的感情,为完善人类的改造,为创造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取得了相同的效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拼田”。从孔子到陶渊明。到各迅,到现今的伟人,他们的这种追求真不知是虚幻还是实求,然而不管怎么,这样的赏心悦目的文字还是惹人喜爱的。谁说鲁迅的文章尽是匕首,像《社戏》这徉荡起双浆的小舟,不也在迎着拂面的春风向你驶来吗?

    按着通常的文学创作理论,任何文学作品都植根于现实生活。《社戏》当然也不能例外。据鲁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我们不能排除封建社会里曾经出现过作者也亲身经历过的社会安宁的中兴时期,尽管它可能是短暂的,但它是存在的,于是作家的头脑中便显现了那么一个必然现实的图景。然而作家并没有因此去肯定什么,

    而又是非常客观地把自身投置到社会不断的变更中去,所以,小说的最后,作者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仅仅一句话,无限概叹地道出,那一副美的图景早已荡涤殆尽。那么,取而代之的又是如何呢,于是作家的又以悲枪的笔端,把我们的视野指向凄惨《故乡》的那一边。让我们去深味封建社会必然由兴到衰的悲凉,痛感人性良知在这种社会中的病态翻变,去面对这种社会去探索新的出路吧。

    小说中描写刻划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代表人物:农村中有产阶层的“我”,贫困阶层的闰土,普通小市民的杨二嫂。作者正是通过对三个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封建社会必然衰亡的规律。如果说,少年闰土那紫红的圆脸,那红活的双手,脖颈上的银顶圈,可以认定是封建社会中兴时期的象征物,那我们完全有

    理由把它归入《社戏》那一时期的生活图景,然而眼前闰土却大改前貌了。即使闰土的孩子也失去了父亲当年手把钢又的英姿;不管怎么说,“豆腐西施”这个绰号,戏谑中也包容着赞美,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抹了粉,端坐着卖豆腐的漂亮女子,竞变成了一个油嘴花舌,诬告人偷占人便宜的下贱农妇。我们论断一个社会环境的罪恶,是否可以采用这样一个标准:它扼杀了人的善行良知,而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其一;其二,它禁锢了人类的聪颖活泼,而使其不断愚昧麻木下去。不能不说,《故乡》中的“我”,这个破了产的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已经于此洞中观火了。人类的悲哀,莫过于心的悲哀,于是有一部分人在悲哀中沉默,有一部分人在悲哀中烦燥沉沦。有一种人在悲哀中渴望新的生路一总之,这都是漆漆黑夜黎明即临的前奏,都是沉默中爆发的基石,都是奋力而前行的燃烧点。《故乡》正是把握了时代的脉博,集中而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去唤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一一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至此,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1年1月到1922年10月相隔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两篇描写中国农村社会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境的用心,便可窥见一二了。先生在总结中国已往社会民生时曾说:一个是想做奴隶能够做成的社会,一个是想做奴隶而做不成的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几经品味先生的话,我的哭是无泪的,我想先生也曾是无泪的哭过。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523.html
本文标题:封建社会中兴与衰亡的姊妹篇—读鲁迅的《社戏》与《故乡》(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