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封建社会中兴与衰亡的姊妹篇—读鲁迅的《社戏》与《故乡》

时间:2013-01-2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封建社会中兴与衰亡的姊妹篇—读鲁迅的《社戏》与《故乡》

    1921年1月,鲁迅怀着无限悲凉的心绪写下了他的小说《故乡》;1922年10月,时间仅隔一年多,他又甜甜地回忆了他美丽童年的《社戏》。作为已过不惑之年的鲁迅先生,面对着辛亥革命十年之后的中国—军阀混乱,经济倒退,民不聊生的现实,他在做着怎样的思考,他对祖国、民族的命运在做着怎样的设计与安排,他又是怎样在用他的笔,去唤醒沉睡着的国民。我是带着这种想法去研读,同时选在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这两篇小说的。

    “深冬”、“阴晦”的天幕下,“没有一些活气”的“几个萧索的荒村”,“悲凉”的“横”在我们眼前—这便是《故乡》的环境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里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中。”“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声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又是《社戏》的景观描写。同样是中国的农村,在作者的笔下,竟是截然相反的两幅图画,而且竟是在仅隔一年多的时间内画出的图画。他的思绪情感反差如此之大,他在向人民谊泄着什么?

    那一头倔强的丛发,那一嘴浓黑稠密的胡须,一个高昂的头颅,一对慎视的双眸—鲁迅先生向我们走来。只有贴近这位深沉老者的强烈的“恨”与“爱”,才是探索哎社戏》、《故乡》这两篇小说深厚底蕴的钥匙与途径。人民的安宁,首先决定于社会的安宁,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安宁。中国社会走过几千年的文明史,它繁衍,它壮大,它进步,不能不说它的每个阶段都出现过国泰民安的稳定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存活了上干年的封建社会,也正是如此。这个时期,或可能风调顺、五谷丰登;这个时期,或可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个时期,或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站在民众的哪一个阶层上,或许能够安居乐业,或许能够畅所欲言,人类的思想感情就象大自然的万物一样循循有序的萌发着、生长着、收获v、总结着。于是,一个乐陶陶的有着淳厚的人情味的社会风尚出现了,一个互相友爱的人类整体出现了。他们在用语言沟通着各自美好的情意;他们在用不同的体姿传导善良的积愿;他们在驾驭着一条共载命运,共载前程,共载追求的小舟,在人生的航迹上,拼搏、奋前,而同舟共济。上一代人消失了,还会有下一代,而且一代胜过一代不断的向前行驶着。

    如果说,以上的文字能祖略的贴近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态,便不难断定《社戏》这一篇小说,正是作家理想社会的合盘托出,也是作者自我陶醉且欲使他人陶醉的一种人类高级美感的纯真享受。“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们已经点开船,……架起两支桔,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社戏》小说中的诸多人物,姑且免去细细的议论。在这么一个人际关系极为美好的画图里,且不说“双喜”的聪颖大悟,头领似的解人危难之中的侠肝义胆;也不说阿发憨头憨脑,待人以诚的返朴归真;又不论“六一以公”成果自珍的“私”与慨慷大方待客之“公”的矛后和谐完美的统一;只听一听小说中极不显眼的人物—外祖母的话,便可窥见融融和美理想社会之一斑了。她说:(我不能去看戏)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

    先生的文思真真叫绝。他处心积虑地给他理想图画中的每一个容易疏落的缝隙,添笔加墨,致使一个小小的“礼数”一经老太婆口中道出,也成了衡定社会安宁与否的标准,真叫人拍手称快。因此,我想到了远在干年的孔子,处于春秋纷争之际,与学生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论志,公西华最后说:“妹春进,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沂,几乎舞霉,泳而归”。孔子听罢,叨然叹曰:“吾舆点也”的这番对话,才使人渐渐悟到鲁迅先生创造《社戏》这篇小说的匠心所在!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523.html
本文标题:封建社会中兴与衰亡的姊妹篇—读鲁迅的《社戏》与《故乡》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