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春风化雨时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当议

时间:2013-01-2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春风化雨时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当议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新时期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施教者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精心设计、巧妙实施,才能奏效。

    实践表明,对青少年学生施实德育,靠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过地皮干”,效果欠佳。必须结合教材实际,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自然渗透,才能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启迪。这情境,我们称之为:春风化雨时,“润物细无声”。

    这里仅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谈谈笔者的管见。

    巧设导语诱导法。导读一篇文章,教师如能精心设计一则简而明、富有激发性的导语,往往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讲朱自清的《春》时,一开场就说:“一提到春,你们的眼前就会出现春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夭下的秀丽景色;一提到春,你们更会感到世界有无限的生机,能极取无穷的力量……”这只言片语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颖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种子,从而引起他们健康的思想意识的萌发。

    情感、氛围激发法。情感是对客观事物好恶的表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情绪与首先形象相联系的方法去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可以稍稍离开教材,模拟闻一多先生的情感、举止、神态、语调登台讲演,激发学生对革命志士的敬仰和赞佩之情。

    有机结合渗透法。在教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时,既要突出语文工具性学科的特点,又不忽略思想教育。对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当然要充分地讲解,但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思想品格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等也要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去辨别,或褒或贬,或爱或憎。

    点燃思想火花法。这种方法如果运用恰到好处,省时高效。如在学习说明文《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时,当分析到“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板书籍是我国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现在陈列于英国博物馆呢?你有何想法?通过问答,学生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会油然而生。

    咬文嚼字点睛法。在讲解记叙文《榆钱饭》一文时,课上可设计先练习读一片段,然后回答问题:月日社会丫姑常光着脚丫子爬上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耸入云霄的老愉树去持愉钱用来饥。”“一九八二年春,来到二妹子家时,我又向她提出给我做一顿愉钱饭吃,二妹子狠狠地‘刻,了我两眼,气鼓鼓地说:‘真是没有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夕!”要求:A各用一句话,写出这两段话的段意。B两段话的主旨是什么?答案虽然简单, (A旧社会苦。新社会甜。B还是社会主义好)。但文以载道之效显而易见。

    感知形成飞跃法。课外活动的形式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寓德育于其中更有水到渠成之效。如课内学了《梁生宝买稻种》课外可用《俭以养德》为中心出一期墙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革命传统教育。课上学了《傻二哥》,节假日可以组织学生去访间个体专业户,举行社会调查讲演会,用生动的事实使学生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探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做到不失时机地、主动地、自觉地渗透德育,要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教师自身既要有扎实在专业文化知识,又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这样才不至形成“油水分家”、“贴标签”或把传授知识与渗透德育两者之问的比例关系倒置。由此可见,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加强政治思想修养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570.html
本文标题:春风化雨时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当议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