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政治语文的互利教学

时间:2013-01-2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政治语文的互利教学

    理论是抽象的,文学是形象的。对于中学生,油象的概念,难于理解,而文学作品形象,理解快。一般认为,政治课难教,教学枯燥无味。讲理论,背概念,效果不佳。在教改实践中,政治课教学也在不断摸索。如何解决枯燥的问题,学生难理解、不爱学的问题,许多同志也有了好的经验。根据我们的实践,采用政治语文的互利教学,既可解决政治课的无味,又可深化语文课的教学。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中的有些文学作品简直就是对政治理论的形象的注释,寓含并表现着哲理。因此我们用来阐明哲理,将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运用辩证法。全面地看问题。每个人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各阶级、阶层看事物有其各自的角度,因而对待事物的方式也就不同,等等。青少年有时难于理解成人问题,学习就会感到枯燥,理解也不会深刻,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怎样讲得形象深入浅出,我们利用了苏轼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启发:为什么会“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立时想到:因为观景的处所(立场)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

    教师肯定:对!‘横看”、“侧看”,是观察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成岭”,“成峰”则是事物经不同立场观察后所得的不同结论。这正象人们认识世界,立场不同,结果与结论也就不同。

    由此引到:外界事物本来是客观的,不会因人们对它的认识角度不同而变化。但人们对客观世界(山)从不同角度立场去观察认识(横看、侧看)却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成岭、成峰。)因此,我们认识世界只有采取正确立场,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正确地认知反映客观世界。

    教师启发;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答:只是因为身处山中,被山所包围。

    教师引导:因为人观察事物没有超越被观察事物的局限,被事物表相所迷惑。没有克服观察事物的主观性,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如果克服主观性,就会看清事物本质,识破庐山真面目。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572.html
本文标题:政治语文的互利教学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