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对社会创新行为的哲学审视(2)

时间:2013-02-21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对社会创新行为的哲学审视(2)

    对社会创新必须考虑它赖以进行的社会支持结构。社会支持结构是创新的社会条件,主要包括经济能力、科学技术能力、智力结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观念意识、管理水平等。“没有必要的甚至最低限度的社会支持结构,实现创新的任务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他所说的目的,就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深层挖掘社会创新中所包含的其它形式。

比如,能够使创新主体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属于制度创新的形式。制度创新则是在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方面采用一种新的社会发明的结果。与技术创新一样,制度创新具有扩散性或转移性,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的是“制度创新与物质资本的寿命长短无关”气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具有相对稳定的作用,“技术创新的积累推动制度创新,而这种由技术创新引起的制度创新比由于国家权利干预的制度创新更平稳、更完普、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二因此创新是,一个带有多层面时代意义的泛指。“真正的创新,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达到的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理解,它意味着一种变革,一个新的开端”。客观地讲,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社会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思维创新来推动实践创新。而关于社会创新的内容指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其实,任何创新形式都是社会创新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思维。没有理论创新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强盛的民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当然,社会创新不是脱离实践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能力的合力。它的主体是从事实践创新活动的人民群众。社会创新的合力表现形式是协调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把握当前利益、着眼长远利益的发展。其处理方法就是协调。协调既是外部世界的基本辩证法,又是人类活动(包括创新活动)的基本辩证法。协调是人们使自身及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的自觉活动,和谐是物质和过程内部各种有质的差异部分协同共进,而协调则是建立和谐,不断提高和谐度的强大支撑。协调就是消除各种事物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达到多样性的统一即为和谐。协调的关键是配合和适当。配合是指各种事物相互补充、相互推进,适当是在比例均衡,结构有序中发展。

    当前,创新事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危机和冲突持续不断。一方面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作用光辉灿烂,如日中天,另,一方面精神道德的完善步履维艰,人性在被扭曲。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是走出该困境的起点。透视创新历程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或问题群,是社会创新的现实动力。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解决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矛盾中的一方战胜另一方,使原有矛盾消失,转化为别的矛盾。有的矛盾各方相互配合,处于某种和谐状态,都对矛盾体这个系统作出贡献,这便是协调。直面这些基本矛盾或“问题”的生成或转换,我们要积极贯彻协调原则,用和谐观念(系统、多元、协调、均衡、共存共进的观念)切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重新发掘熊彼特创新理论意蕴,有助于真正将“创新”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开发创新研究的理论领域。作为经济学所运用的创新理论正得到许多领域的认同和应用,这不仅仅因为经济学本身是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内在动因和基础作用,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创新者内在思维的外化。正是创新这种内外兼修的本质带来了诸如经济周期变动与产业的划时代革命,同时它也推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实现从“技术创新”到社会创新的转化。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23818.html
本文标题:对社会创新行为的哲学审视(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