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构想(3)

时间:2013-04-02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构想(3)

(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然而,每周两学时的体育与健康课仅90至100分钟,如果有效练习密度按35%计算,学生每周直接的身体练习不超过35分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难于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其实,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课堂,还有一个课外的广阔天地。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重视课外体育工作,把学生早操、课外俱乐部活动都纳人到体育教学考核之中,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激励评价制度,加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力度,创造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的氛围,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

体育课程应多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要将运动健身效益等知识周密计划并安排在体育课程之中。在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方面,要确实提高效果,同时在筛选项目时应考虑项目的需要。高校体育教材在内容上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应结合专业职业选择有利于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利用在校所学到的锻炼手段来指导毕业后的健身活动。

(四)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明确高校体育具体的培养目标,使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评价内容要不断扩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多元评价(包括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比较注重一般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公平的,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失去了评价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甚微。基于上述情况,要改变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而要采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可定量评价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像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量化,如果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教育评价则失去全面准确性、缺乏科学合理性。要使评价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使用,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科学评价,重在激励,充分利用评价来调动、激励学生学习,使每一位学习者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33377.html
本文标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构想(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