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

时间:2013-05-07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改革小学语文考试

    小学语文教育,如果改目标,改教材,改教法,却不改评价,那么旧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就会对改革做出否定的判断,从而把前面改革的成果一笔勾销.好比人们辛辛苦苦地制造汽车,产品出厂的时候,却责怪为什么没有山地车,为什么没有车辕,为什么不在船坞里生产,不但不奖励工人,反而说他们于糟了。现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对语文教育改革已经开始重视了,他们为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没有意识到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或者意识到了,却研究不够,没有从观念上解决问题,只在具体的题目上小修小补,总的思路还是旧的一套,结果就出现了上述南辕北辙的现象,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击自己。以往的教训值得汲取,九十九拜,最后这一哆嗦可不能掉以轻心哪!

    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考试。传统的考试观念根深蒂固.这些观念集中体现在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这3个间题上.第一个间题是根本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为什么考试的问题,才能解决考什么、用什么方法考试、用什么方式考试等具体问题.升学考试的问题牵涉面太广,这里只就学校日常进行的各类考试谈谈想法。

    为什么考试?自打隋唐实行科举以来,考试就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因此,后来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考试就是为了选拔人才。本节不打算论证这种制度的利弊,只想说明,考试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选拔,因为“选拔”意味着淘汰大多数人,凭着少数成功者和大多数失败者是无法实现“科教兴国”的,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不是育才教育,更不该把眼光仅仅瞄向那些未来可能的“精英”们。那种用考试压学生、卡学生的做法,把考试作为迫使学生就范的手段,以掩盖教育手段的无能,是一种摧残学生的行为,恶劣,目前却还有不小市场.

    《为“主”和为“本”》一节曾论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应当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用这样的观念来看考试,被检查的对象主要应是教育者,看看教育是否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教育效果好;没有满足,教育效果差。原则上讲,学生不存在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发展的间题。考试应力图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横竖都不行,再努力也学不好;考试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越学越学,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语文真没意思,或者学不学两可,考试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不应检验鹅鹉学舌和反自的本领;考试应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样继续努力,而不是用一个分数笼而统之;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每个人通过考试都应当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真诚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和打击……这就是激励式的考试.社会不允许“淘汰”学生,淘汰式的评价不适用于教育,尤其不适用于小学教育。即使升学就业的考试注重选拔,也并不意味着淘汰其他的人。这类的考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也要改革,不过那涉及到体制等重大间题,不是本书讨论的议题.

    我们期望有那么一天,考试不再是学生的受难日,所有的学生都能以平常心迎接每一次考试,真如此,就说明教育取得了极大成功。

    第二个问题:考什么?如果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获取知识,那就应当考记忆性的内容;如果认为学语文是为了培养一种能力,那就应当考查能力方面的内容.

    我们一再强调语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它特定的A和质,“量”主要指语言文化的积累,基础扎实;“质”主要指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

    语文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考阅读,不应当考阅读后记住了哪些结论,比如“谁有什么优秀品质”、“某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分几层论述的”等等,而应当考查学生会不会自己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会不会自己概括中心意思,会不会自己理清文章的脉络等。即使是考查那些必须记忆的东西,也应当把它们看做语文能力的组成部分去考查,比如记住了“嚓”的注解,不等于能理解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记也是白记;会听写“陪”,不等于使用时不会把它写作“赔”,听写对了也没用。只有在阅读和表达中,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实际水平.

    课文后的练习,本来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但是现在严重存在着把学习过程当做学习目标的现象。通常是把练习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试要考的,比如作家作品朝代、字词、语法知识等,一类是不可能在考试中立竿见影的,比如复述、搞调查、“想一想”等。对第一类练习,就狠抓死砸,必须一步到位。为达目的不借用所谓标准答案框死全班学生;对第二类练习,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甚至略过不讲(连那些自读课文、略读课文都不学了).像这样把语文学习目标清晰地拆解,忽略或者放弃一切不“清晰”的任务,用突进的观念考查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既不符合语文自身的特点,也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

    因为语文是一种工具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语文考试应当结合其他课程以及活动进行.比如,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生应当能自学部分其他课程教材;学习各门课程时,搜集、整理、提炼资料息的工作,也体现语文的学习水平;如果没读懂考试题目的题干,应当扣语文的分数……学生需要在这方面具备哪些实际能力,应当在大纲中制定出来。

    不能脱离语文的人文性去考查阅读和写作,应当从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认识、阅历等方面综合评定其语文素质。如果小学五年级、初中甚至高中,都造同一个句子,写同一个题材的作文,认识又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虽然很稳妥,很正确,但是多少年认识没提高,视野没扩大,又是这么应付差事式的态度,还能予以肯定吗?显然不能。如果肯定这种做法,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永远是假话、空话、套话充斥的作文,僵死的分析模式。

    再来看怎么考的间题。怎么考并不只是个形式和方法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间题,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比如,一个原来的中下等学生,他的70多分是怎么来的呢?有这样的可能:他老写错别字,每道考题都因此扣分,100分哪经得住七扣八扣呢?其实,很可能他造的句子很精彩,他对文章的分析很有见地,但是,从“70"的数值上显示不出他的优势,却无情地把他排在需要拯救的行列.而得90多分的学生中,有些人组词只组老师说过的词语造句只造千锤百炼的话,答题只写标准答案规定的重点,这种思想平庸、语言贫乏、毫无创造力的人却光荣地站在班级前列.长此下去,怎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怎么谈得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这个例子说明,用一张考卷、一个分数,是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成绩的。

    经过实验,我们推出了“三分一合”的考试办法。“三分”是分项、分步、分批,“一合”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合作评价。

    “分项”是指把考查内容分为若干项测试,使成功和欠缺的项目径渭分明。比如,句子造得精彩,“语言的运用”一项就是“优”;错别字多,“积累”一项(还可以细分)就差一些,这样,学生能够清楚地明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也知道以后该在哪方面继续努力.

    “分步”是指把语文学习看做一个不间断的流程,随时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比如,背下一首诗,检查后就记载下来,期末有个合计的成绩就行了,不必突击到期末背下全学期学的诗歌。凡是侧重于量的积累的目标都可以这样测试。属于技能的学习目标,比如看拼音识字、查字典等,也可以分步测试,及时为后续学习创造条件,这类目标留待最后考查没有什么意义。

    “分批”是说学生可以自报考试时间,教师分批考查,一次没有通过,还可以测试第二次、第三次,直到通过为止。评定的等级不受通过的次序影响。这样做,正视人和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早慧的学生和大器晚成的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反应慢的可能学得更扎实,也能得到肯定;一时有点思想间题、意志问题、学法间题、健康问题,克服了,跟上来了,都会受到鼓励,切实体现出考试是为了教育学生,而不是为了卡学生、整学生.

    “一合”指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共同测试。学校代表着社会,学生代表着教育的受体,家长则是二者的中介。社会必须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也有权检验教育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因此考试和评价应当由三方共同完成。要看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当学生的评价与教师、家长有很大出人时,应该特别尊重和听取学生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表示不愿意公布自己的成绩时,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开放课堂、举办学习成果展览、召开学习汇报会等形式,不仅能使学生看到进步和成功,感到学习的幸福和喜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帮助家长以正确的观点、态度协助学校教育,成为教学重要的促进力量。

    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在经过适当的培训后,可以直接介入某些部分的测试,例如识字、背书、写日记等。

    “三分一合”只是一种考试的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还有一个如何显示语文考试成绩的问题。把百分制改为等级制是个进步,但是还远远不能达到上述考试的目的,因此还需要再研究,再改进。可否用百分数量化学习水平?比如识字目标占全部所学生字的85 %,可以从生字中随意抽取100字测试,掌握85纬为优,而不限定识哪些字,识多少字。可否开发相应的软件,用文字的形式指出学生取得的成绩,肯定该生所做的努力;指出学生的潜能,提出发挥潜能的建议;指出学生较差项,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此给予每个学生最大、最有效的鼓励。总之,考试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差异地发展,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4354.html
本文标题:改革小学语文考试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