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一个福楼拜笔下的女人(3)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一个福楼拜笔下的女人(3)

    福楼拜笔下的这个女人向我们显示了几种不同的性爱方式。浪漫的、世俗的、纯粹官能的,上面皆有提及,此外还有一种宗教式的。苦郁愁闷到极点时她曾一度想过将自己的贞节献给上帝,体验凌驾于世俗之爱上面的另一种神圣的幸福,只要灵魂俯首贴耳,人间的烦恼便不复存在,可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因为当她无主无助呼唤神的恩赐时总是一无所获,她觉得自己受骗上当了,所以愤慈诅咒过查理的同时也愤慈诅咒过上帝。

    实际上她只以两种方式存在,或浪漫的或纯粹官能的,而以前一种方式存在的状态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两种性爱方式有着无法握手言欢的抵触,前者的绝望才导致后者的产生,堕人了后者意味着前者已死去,因此以后一种方式存在的爱玛,从根本上说早已名存实亡。债务重重困逼是最后一击,她以死亡的选择宣告自己拒绝任何一种方式。

    一看到“死亡”这个字眼,脑海中便很自然而然地闪现出“巴黎”二字。“她希望死,又希望住在巴黎”,悲音再次轻弹,萦绕耳际。似乎冥冥中早已有了注定,要么住在巴黎,否则就是死。这个女人的人生问卷上只列出了两个选项,非此即彼,没有第三种可能。

    爱玛选择了“死”因为她无法住在“巴黎”。爱玛的自杀不是逃避而是拒绝,这是唯一一次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选择。拒绝后无所归依的她以此解脱了所有的围囿,最终获得了自由。福楼拜笔下的这个女人永远结束了在爱玛与包法利夫人之间的故事。谁也不知她要到哪里去,她将会到哪里去,不过,有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她必将逍遥于两个称名之外。

    通过两个称名的无意识交迭运用,福楼拜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并塑造了一个圆形人物。两个称名具有丰富的隐喻涵义,相互间构成深刻的暗示性对比,揭示出各种文化冲突的矛盾对立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满度。这种叙述手法在福楼拜笔也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文化背景提供的。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政治舞台上风云变幻,“理性王国”幻影的消失,社会矛盾的深刻化和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时尚。这种思潮下,福楼拜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独一帜。《包法利夫人》一书中的这种叙述手法正是在他那种作家隐匿的文学主张指导下的淋漓发挥,使其冷静客观、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臻于完善。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245.html
本文标题:一个福楼拜笔下的女人(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