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2)

时间:2013-07-1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2)
年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平建设时期,尤其在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形成邓小平理论;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三个代表”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相结合”的又一典范。

    三、必须勇于创新、不断创新理论。我们知道创新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十六大报告,从时代的高度认识创新,赋予创新以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的内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是制度、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前提,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必须正视矛盾,解决矛盾。社会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矛盾,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解决这一个个具体的矛盾,比起抽象的谈论“回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有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反复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一手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等等。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抓住现实问题、时代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如中国的反贫困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由于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深受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上又束缚于封建文化和小农经济观念,因此作为阶级的贫困群体,其反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推翻旧有制度,建立起新的合理制度,创造出有利于阶级整体脱贫的制度路径和发展空间,并在基础上探索和创造出摆脱贫困的新战略,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关于反贫困任务的首要课题;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轨道寻找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新路,这是中国反贫困的迫切课题。邓小平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利益调节为杠杆,以物质刺激为基本手段,在适当拉开差距的基础上造成一种区位压力并适时转化为发展动力。其主要任务是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发展起来,使大部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由以前的整体贫困变为大多数人温饱乃至小康;进人21世纪之时,中国居民收人差距已经适当拉开,尤其是大量城市下岗工人和“三农问题”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反贫困的新课题。第三代领导集体构思了反贫困新战略,即以西部大开发为平台,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稳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逐步实现非农化,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而今“三个代表”理论的产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这就是党必须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坚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执政,通过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途径去解决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这样我们的党能够不断解决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进,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62682.html
本文标题: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