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勿用“大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的言行

时间:2013-01-1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叶子 点击:

勿用“大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的言行

    在约束孩子言行举止方面,我们的确常常于不经意之间,犯了把他当成“大人”的错误。然而孩子的内心与成人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依心理学家观点,少年儿童因对周围一些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感兴趣、好奇,想探个究竟,就可能会出现些不被成人理解的“破坏”行为。然而这些惹成人生气的“破坏”行为,却往往是孩子棍兴致最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活跃的时候。相反,循规蹈矩,不声不响,看似“听话”的玩耍,内容多是乏味、缺乏想象力的。因此,家长若能细心观察,因势利导,在说理解释过程中,减少孩子“顽皮”时的“恶作剧”,就能使他们在“顽皮”中学到许多知识。可见,“顽皮”本身并不是一件槽糕的事情。

    然而,中国不少成人却闭目看不到孩子“顽皮”时出现的“闪光点”,习惯一概而论地视之为“不务正业”和“胡作非为”而加以限制,有的甚至动用“家法”来个硬性“矫正”。在这种“家长制”的“磨练熏陶”下,“顽皮”—这种孩子自身生活中自然产生和流露的情绪,

    在玩耍中得不到“释放”,渐渐养成拘谨、驯良的本性,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大人”。

    最近从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一家“儿童专门公司”对2400名年龄在9至12岁的中、美、法、日四国的儿童心理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思维最具“规范性”,行为“最懂事”。据主持这项调查的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孩子与其他三国孩子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气质和兴奋性等方面。联想起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写的一篇名为(从孩子照相说起)的文章,说当时有一种分辨穿同样洋服孩子国籍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看来,尽管已过去了几十年,中国孩子的这种“优良传统”不仅保持完好,且还在“发扬光大”。难怪眼下总有人在报上撰文洁问: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给学生的评语:公式化、概念化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5997.html
本文标题:勿用“大人”的标准来约束孩子的言行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