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理解·记诵·运用

时间:2013-01-1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理解·记诵·运用

    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发展语文教改的大好形势,我们不仅要改革教学思想,探索语文教学新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要探索符合规律的语文教学程序。有了符合规律的语文教学程序,可以进免随意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语文能力。

    教学程序也叫教学“结构”,或称“教段”。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序是:识记(诵读、背诵)、理解(句读、逐句、讲解)、练习(对对子,吟诗写文)。这个程序是先召占有,后“理解”再“运用”,它有一定的道理,但忽视理解的识记,势必导致死记硬背。‘五四,以后,黎锦熙先生的“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是:理解(预习和整理)、练习(比较和应用)、发展(创作和运用)。这个程序很有借鉴价值。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探索语文教学程序,应以“三个面向”为指针,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把点子打在时代需要的语文能力上。从这一认识出发,笔者求助于心理学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性质,认为语文教学的程序应该包括理解、记诵、运用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环,教学中必须环环紧扣,方能收到想得益章的效果.

    一、理解,提离语文能力的基础

    关于理解的理论,各派心理学家都有各自的见解,格式塔学派的口顿悟说,否认了经脸在理解中的作用,是违反反映论的。巴甫洛夫学派的联想的联想说,混淆了理解与其他心理过程、思维过程的界限。认识学派的结构同化说,近年来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是否足以说明一切理解活动,尚待探讨。笔者依据反映论的基本原理认为,凡是不能单纯靠感觉直接掌握的知识,都要经过理解。理解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的理解阶段,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要弄清课文写什么,怎样写的,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为什么这祥写。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是,只注意了前二者,忽视了,或者说“碰”不了后者。这正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理解”阶段。

    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这样写”,就必须让学生积极思维。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要学生积极思维,就要求施教者在“引导”、“转化”、“开窍”上下功夫,把教者施教的指挥权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理解课文的关键,选好突破口,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理清文脉。如《呐喊》自序一课,讲《呐喊》的来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这个“梦”字,是全篇的“文眼”,抓住它,就抓住了理解全文的关键。这样从“文眼”入手,居高临下地引导学生理清作者以自己经历为线索,选取与‘梦,有关的典型事件为重点的文脉,从而弄清“梦’的形成和破灭的原因,以及经过北京沉思后,挥戈上阵的思想发展过程,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呐喊》的动机和经过。

    其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必须设法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想的波澜。这就要求教者把教学重点、难点化作问题,精心安排设疑,让学生在疑点和难点上碰钉子.也应引导学生质疑,并要设法激起和保护学生解疑的兴趣和积极性。无论是教者的设疑,还是学生的质疑,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应让学生得到现成的答案,而且要有存疑的舅气,遴免在某些抽象概念上打圈子,使血肉丰满的文章失去感人的生命力学生的一些疑难向题,住往是由于读得不细,想得不深所致,这就应该给学生指点一些熟读精思其疑自破的路子。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把问题弄明白。还以《呐喊》自序为例,作者并不是写传略为什么要自叙经历,而且要选择典型事件呢?这类的疑难问题,单凭教者答疑,学生是不会理解深透的,必须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熟读精思中解疑,切忌水过地皮湿地念念课文了事。

    当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还必须在重沮旧课、比较对照中质疑解疑,收到温故知新、触类旁通的效果。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7321.html
本文标题:理解·记诵·运用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