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从学会到会学(2)

时间:2013-01-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从学会到会学(2)

    (2)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实验、动手、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传统的教育比较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这不仅造成学生运用理论与实际的能力比较差,而且也不利于理论的掌握,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杨振宁教授曾对中美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中国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其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中小学到研究生阶段都有动手课程。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学懂了,不一定学会了,学会了,不一定会做。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基础,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主体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素、主动思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动脑能力,又要培养动手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践过程之中,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验证,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和发现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间题解决的能力。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所谓问题惫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间题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间题和解决问题,间题意识不仅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且也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家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问题,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不平常的问题。如从“壶盖为什么会动?”“苹果为什么落地?"等向题中提出科学的结论。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向题。学问就是学会向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向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向题讨论。在讨论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象猜测,善于发现间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总是着眼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某种结论和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既有科学文明水准,并不注重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习并不是接受现有的结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贵在创新,只有善于创新学习的人,才能表明他们已真正学会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由发散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发散思维包括三个方面的特性,即灵活性、独特性、流杨性。灵活性,表现为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间题过程中,能够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积极的思维,正确地判断,并迅速作出结论。其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流畅性,指创造力高的人,智力活动少阻滞、多流杨。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间题,不满足于现有的结论,对有些问题尽可能提出多种答案。要善于独立思考,打破常规,善于质疑,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善于批判。这里所说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对任何知识都产生怀疑态度,而是对原有的观点进行重新“检验”、“反思”、“完善”直至“发展”。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8190.html
本文标题:从学会到会学(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