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历史教育问题及对策(2)

时间:2013-01-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历史教育问题及对策(2)

    5。大众历史概念认识模糊,史学教育概念阐述也待加强。课题组在问卷整理的过程中,多处发现,相当一部分民众在受过历史教育的前提下,仍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如把当代人物当作历史人物来处理、文学作品当作历史著作来看待,等等,这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史学教育基本功不扎实的现状,我们的历史教育过分注重现象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的分析,而恰恰遗忘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正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正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事实。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无疑会影响到人们对历史现象真实性的客观把握,概念的差之毫厘可能带来结论的谬以千里。因此,加强历史教育中基本功的训练实属必要。

    问题如此之多,解决的方案就应该多管齐下。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史学的社会普及化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改革、普及的路径将是渐进的,一蹴而就的跨越式革命并不符合现实。因而这也就注定了我们提出的改革建议,需要做到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密切结合。还是围绕史学的普及化问题,就增强史学与民众联系的层面,笔者在参考学术界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并融人自身的长期思考,针对历史教育出现的诸种偏失,提出以下的改进建议。

    1。创办由历史学工作者主编、撰写并定期发行的历史类通俗刊物,以期刊为媒介,将学术界公认的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传播到社会民众之中。刊物的文章应当注重趣味性、实用性、启发性和一定前沿性的结合。与刊物相配套,建立专门的信箱、网站等信息交流机制,不断听取并迅速处理民众对刊物的意见,将具有代表性的建议和需求刊出在专门的信息讨论区域,以便史学工作者按照公众的需要撰写相关的文章,使新的学术成果尽快被社会所吸收,进而密切史家与社会的交流。

    2。加大对海外学术成果引进、翻译以及向公众传播的力度。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不应只有一家之言,而应该百家争鸣,积极引进海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向公众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无论对大家了解历史还是认识现实都是十分有益的。况且国际学术界不少学者非常注重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除了上面列举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外,还有史景迁、孔飞力、魏斐德等一大批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学术界对他们著述的翻译、传播,对国内史学普及化的促进作用将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会给大众带来思维的享受,也会刺激大陆历史学者写作方法的改进。

    3。在史学工作者中适当引入关注现实历史教育现状的工作考评指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调节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前述分析表明:历史读本的写作和供给偏离了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其实,“民众对社会生活类书籍的有效需求不能被满足”问题的产生,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当今史学工作者缺乏写作的激励有关。导人激励机制,无疑会促使历史学者去发现社会问题,创作日常生活需要的历史读本,从供给上消除通俗读物的供需矛盾。不过,履行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得配以相应的读物出版监督机制,以避免作品的庸俗化。

    4。给予本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如前所述,本地历史在人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教育中,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缺位现象是极不合理的。因而,在我们初中高中的历史教育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人当地史的内容,并把对本地历史的掌握,列为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标准之一。在当今高考改革,省一级自主权加大的趋势下,各省历史考试命题组也可适当加人本地历史的考题,借此增加考生对本地历史的熟知程度,于微观具象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爱国主义热情。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8384.html
本文标题:历史教育问题及对策(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