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历史教育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3-01-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历史教育问题及对策

    历史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课题,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笔者不会也不可能对历史教育中存在的全部问题作面面俱到的讨论,只能就本调查中较为集中反映的问题作一番疏理,进而冒昧地提出一些思考后的对策。

    “史之为用,为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先哲对史学作用之广早已有着深刻的体悟。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并没有因循着古人指明的方向前进。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民众对与现实有关的历史知识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对史学渐进式的修身养性功能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因而,历史教育对纠正社会史学认识的偏差负有责无旁贷的重任。平心而论,在这一问题上,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也就无法较好地引导人们对史学认识的走向。所以,直面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解决的对策,应当成为当今史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史学普及化的角度而言,我们的调查中至少反映了历史教育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1。历史教学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历史被简单化为政治史。历史知识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的调查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历史人物就等同于政治人物,历史事件就是军事战争(详见表3及相关分析),两者如此高度的正相关,是很不正常的。而政治史往往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政治人物和军事战争的评价受后者的很大制约,这就容易产生历史认识标准化的现象。当历史现象用其他的视角和方法来进行解释,对已有标准造成冲击时,大众通常会表现出茫然无措。2003年网络关于电视剧《走向共和》是非的热评,大众莫衷一是的“失态”,历史政治化的后果可谓休现得淋漓尽致。让史学回归内容丰富的原貌,给公众多维的思考空间,应为当今史学工作者编写历史读物的当务之急。

    2。历史读本的写作和供给偏离r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和自身关注的不断提高,对历史读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上,社会生活类历史读物成为“新宠”;写作上,趣味性且含有一定学术水准的史书日益畅销。《万历十五年)的成功,形象地说明了民众需要什么样的史学,何种历史读物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反观国内的学术界,生动活泼、趣味性强、适当吸收学科前沿成果的通俗读物并不多见;供书结构上虽已打破政治军事史一统天下的格局,但以社会史为代表的其他史学仍没有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此方面亟待改进。

    3。学术前沿的社会化普及有待改进。我们的调查发现,人们对当代史学名家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文革”以前的时代。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传播到社会民众中去,历史学科的发展是画地为牢与,现实脱节的。从根本上来讲,此种做法无异于学科本身的“慢性自杀”,也极易形成“新成果没有传播—人们对现有知识的厌恶、史学兴趣下降—史学被社会孤立—新成果的普及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加大—史学与社会更加脱离”的恶性循环。因而建立史学研究前沿向社会传播的输导机制,编写相应的历史读物,于长远上来讲是双赢的,不仅拓宽了民众历史知识选择的范围,增加了兴趣的培养点,而且也符合学科发展的宗旨和长远利益。

    4。历史教育中存在着本地历史严重缺位的现象。爱国必先爱家,民众对历史知识兴趣的培养离不开生长环境的影响。只懂得宏观的国家史、忽视地方历史介绍的史学教育,事实上并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发大众爱国主义热情的功能。相比只可“远观”的民族国家史,地方历史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更具有现场性和可接触性,身临其境也就更易于形成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我们的调查证明:将近七成的人士认为居住当地的历史和文物古迹能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历史相当丰富,如能加以有效利用,将会是一笔异常宝贵的历史教育资源。给本土历史在历史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因地制宜地分而授之,收获将会是百益的。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8384.html
本文标题:历史教育问题及对策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