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一个教师怎样在这套规矩里生活?——写在祁门二中第三届教研年会(2)

时间:2013-02-1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一个教师怎样在这套规矩里生活?——写在祁门二中第三届教研年会(2)

    三、稳定自己三方面想法的经过
    (一)“资源生成”的前提因素:“人”和“结构中的人”
    在进人新课改之初,老师们习惯性地去找“方法、方式、模式”,也还是在表面上去看问题,有点像我在班级工作中学别人的“做法”那样;关键还是“做法”背后的意图。模式本身也是一种结构,如果对“结构”、“结构中的人”、“结构支撑的活动”背后的意义认识不足,我们的课改必然会是一种学习表面做法的“走过场”。
    “资源生成”这项指标来自叶湖老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基础教育》创刊号上一篇有关叶老师的文章中这样说:“通过现场研究,叶澜老师发现:我们的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无视人的现象。”当时,我不理解,甚至产生疑问:无视人的现象,还要研究才能发现吗?后来,读了有关叶澜老师的访谈,我才认识到“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深刻之处正是以“重视人”为起点的,也有了“结构改变”的预期。正如叶老师所说:
    “从研究的目的或目标看,‘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社会转型时期,为实现基础教育学校的转型而进行的。它是以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21世纪新型学校为显性目标,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而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它体现了中国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它是时代性、社会性和人文性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聚焦。”
    “我们把目标分成显性和深层两个层面。显性是相对可以观测的、直接的效果。我们经常讲‘新基础教育’要成‘事’、成‘人’,这主要以成‘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深层的目标是内在的、并不完全可侧量,而且不完全局限在教育上的,改变师生的生存方式,属成‘人’的方面。改变生存方式,不是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就行了,也不止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就行了,要改变教师对人生的看法,对自己在今天这个时代怎么活一辈子、活出质量来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完全体现在教育领域里的思考,它更加综合、更加内在和根本。”
    叶老师所说的“共生”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就我理解:是指“交互的行为实践”不仅是“生成教育教学资源”,还包括了“交互中的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价值观、知识等的生长”、“生长出新的课堂关系结构”,甚至于生长出新的“课程范式”、“教研范式”、“办学范式”等等,这可能就是叶澜老师有意进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研究尝试。是否也和费孝通先生的反思“没有讲过一个个人怎样在这套规矩里生活”不谋而合呢?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23228.html
本文标题:一个教师怎样在这套规矩里生活?——写在祁门二中第三届教研年会(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