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自学”“导学”模式在复式课堂的应用

时间:2013-02-17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自学”“导学”模式在复式课堂的应用

    第一程序: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力。”要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创设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自我探究。这样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从而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
    自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提出的导读提纲,设计一些思考性的“自学”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尝试探究,开拓思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新问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开动脑筋去独立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深人到他们的探索小组中去,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间题,准确地了解学情,适时点拨,引导。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的技能,真正把学生推向前台,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在本环节教学中,为了提高“‘动’、‘静’”组合的整体效益,当第一环节静态教学结束,转人第二环节“动”后,教师首先要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状况,掌握自动作业的反馈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本环
节“导学”的年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本环节教学,在教学中要把具有丰富知识内涵和思维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尝试性自学,为知识迁移作好铺垫。本环节教学有利于“动”“静”的协调。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短‘静’”的时间直接观察学生独立自学的状况,从而获得反坡信息;另一方面,可利用“导学”年级独立自学这一“短‘静”,时间参与到“自学”年级进行指导。这样的“短‘动’”和“短‘静’”使教师能从“动”的年级脱身到“静”的年级去了解学生自动作业的具体情况,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便调控自己的直接教学,还可了解“小助手”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指导,也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对差生进行短时的个别辅导,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程序:反馈调节,建立模型。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强化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并依据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可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据此调控自己的“教”,使它适应学生的“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实现最佳组合,并且促进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最佳的发展与提高。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23266.html
本文标题:“自学”“导学”模式在复式课堂的应用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