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的意义(2)

时间:2013-03-08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浅议审美教育的意义(2)

    尽管关于美及美的本质问题,美学界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但对美与真、美与善善的关系却基本能达成共识,既美与真、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说来,美是对象的真、善品质的外显;是真与善的形象化表现。美的这种物质化形态使其具有了符号特淤美正是以符号的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并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同时,美呈现为活的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力,即具有感动、渲染和激励人的情感的特殊力量。它能使人产生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快感,体验到精神的愉悦、解放和自由。相对于现实世界,美是一种永恒的召唤,给人以无言的慰藉和不可名状的愉悦,童庆炳先生曾将人的审美瞬间称之为“苦难人生的节日”,正是对审美境界的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准确描述。在审美状态中,人暂时摆脱了功利的困扰,忘却现实的苦难与悲惨,在人类共通的情感触动下,澄心净澈、物我两忘,敞开高洁的情怀,体味生命的意义绝对的精神自由。审美对人类精神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美一直成为人类所追求的目标。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爱美就能知美,爱美就能发现美和欣赏美。法国艺术家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爱美固然是人的天性,但天性并不等于素养,要认识美、发现美和欣赏美,必须借助于后天的审美教育。因为,美的呈现依赖于人的审美欣赏,而人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以艺术审美为例。有了艺术作品这种表现性的生命符号,是否就等于有了艺术美了呢?一首唐诗,在懂汉语且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来说是艺术,对不懂汉语和不识字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堆符号,既谈不上什么生命表现,也谈不上什么艺术美,所以,艺术的存在依赖于它的观众。艺术要求它的观众是具有审美关照能力的人。尽管不同的艺术形态对观众素养有不同的要求,但要求观众要有能力进行审美关照确是必须的。首先,观众要具有基本的感知能力,如音乐要求有能欣赏音乐的耳朵;绘画要求欣赏形式美的眼睛;文学要求有对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和思维的联想想像能力等,这是审美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观众要具有体验能力,即超出感官感受而全身心地进入艺术境界之中的精神能力。如对陶渊明的《饮酒》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观众要能够超出字面意思把一个人采菊东篱、悠然闲适的形象重构出来,在心中呈现一幅田园牧歌气息的宁静画面,并全身心地沉醉在这安详自得的意境之中,这是审美欣赏的核心。第三,观众要具有领悟能力,即超出语言与形象而把握对象的深度意义。如对陶渊明的《饮酒》诗,能够体味出作者那种唯美的人生态度以及追寻个体生命意义的境界,这是审美欣赏的高潮。以上三种能力是艺术作品对一般观众的要求,对于鉴赏家、批评家和艺术理论家,则有更高的诸如理解能力、反思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艺术规范、艺术史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27233.html
本文标题:浅议审美教育的意义(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