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优化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思考(2)

时间:2013-04-02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优化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思考(2)

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货币银行学课程目标的恰当定位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紧扣时代脉搏是现代教育理念。它要求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克服传统上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高低和成败的观念,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立终身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在学习目的上,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不是句号。讲授知识的目的不是终结知识,而是提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路径。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也要渗透这一理念,实施货币银行学课程目标的恰当定位。使其成为体现金融学科的宽口径、厚基础、有创新、善运用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金融学科的人门课。其知识覆盖面并非仅仅是货币和银行问题而是广义的金融和金融学注重基本理论的阐述。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任务应当是为学生打好两个基础,即金融知识的基础和相应的能力与素质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既有对宏观金融的分析、判断能力,又有从事微观金融业务的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体现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系统性、务实性、新颖性、适度性

货币银行学既是一门有着内在逻辑的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对实践有着很强指导性的学科。理论研究和课程讲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此,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既引进和吸收国外货币金融在内容和体系设计上的先进成分,又注重结合国内实际,以助于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同时,了解中国金融的历史和现状;二是要体现学科教研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处理好了金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体现学科的开放和创新理论特征,以助于学生把握金融理论和实践演进的脉络;三是在系统介绍成熟理论的同时,关注国内外金融实践状况,特别是中国近年来的金融改革动态,帮助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践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货币银行学应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其主要之点,一是处理好货币银行学与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关系。经济学原理同货币银行学相交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分析与宏观金融分析中。宏观经济分析包括:总供给、总需求、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的研究;而宏观金融分析涉及: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等问题。尤其是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分析同货币银行学中有关货币尤其是货币政策分析的严重重复,但这种重复并不能否定宏观经济学与货币银行学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讲货币需求,两门课差别不大;讲货币供给,粗细、深浅的差别较大;讲均衡,讲均衡模型,货币银行学不如宏观经济学讲得细;讲以实现均衡为目标的国家实施干预的货币政策,货币银行学就有较大的展开和深化的余地,等等。因此,宏观经济学还代替不了货币银行学。但是,要使宏观金融分析与宏观经济分析不重复,突出其金融特点,就必须突出微观金融的分析基础。也就是说,对于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要作深刻的讨论。货币银行学课程应在这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二是处理好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等金融学各分支课程的关系。在教育部就金融学科进行了相关调整之后,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均被合并到“金融学”当中,金融学所覆盖的范围也自然地作相应的调整。而关于金融学学科领域的界定,争论颇多,亦很难定论。如何正确处理好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等金融学各分支课程的关系?其基本思路是把货币银行学作为其他金融学分支课程的基础课程,它的研究领域应该覆盖整个金融领域,但主要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原理、一般规律与研究方法,而不深人讨论各分支课程的具体内容,给它们展开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可以避免或减少重复,有的学者藉于现代货币银行学也是研究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金融问题,认为,在原货币银行学的相应部分中加上“涉外”内容,以把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涵盖在货币银行学中。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至少在目前的学科发展态势下还不现实,国际金融学研究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能将其归结为货币银行学的简单外延。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33364.html
本文标题:优化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思考(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