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论冯至的十四行诗(2)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论冯至的十四行诗(2)
理想与事实的冲突。这是使霍普特曼列入世界文学中最有名的一部象征剧。”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到早期冯至对文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深层理解和合理阐释。为艺术而坚韧地工作与为人类社会形而上的冲突而痛苦和煎熬的精神光辉,同时存在于冯至的灵魂中。他后期的诗作,更为复杂地表现了这种深沉的精神构成。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冯至从上海转到昆明的西南联大,接受联大的聘请,任德语教授。自1940年10月1日至1941年11月14日,冯至住在远离市区的杨家山,那里幽静,净洁和近乎原始的质朴,对冯至产生了神奇的魔力。冯至与夫人姚可崖每天沿着任何一条小径漫无目的地散步,夜里再看书工作,前方如火如茶的抗日似没有发生。晚年的冯至回忆起这段往事,感叹道:“这种田园风味,哪里有战争的气氛,可是若没有战争,我也不会来到这里。”冯至在宁静的气氛里,并没有忘记战争的残酷,但他把对战争的思考转化为对人类处境的思考,将人类的存在同大自然的一一木放在一起思考,他真的沉迷于自然的宁谧和古朴之中,同时自然界的生生灭灭,荣荣枯枯的现象闪电般划现在他的思想天际上。灵感触动,文思泉涌。在那个时刻他想起他所崇拜的里尔克,想起那个“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握岸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的里尔克,想起写出千古绝唱的《杜伊诺哀歌》的里尔克,冯至觉得他应该写诗了。冯至说:“有些体验,永远在我的脑里再现。有些人物,我不断的从他们那里吸收养分,有些自然现象它们给我许多启示。我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感谢的纪念呢?于是从历史不朽人物到无名的村童农妇,从远方的千古名城到山坡上的飞虫小草,从个人的一般生活到许多人共同的遭遇,凡是和我的生命发出深切关联的,对于每件事物我都写出一首诗。”这是《十四行集》产生的背景,在诗集的第二十七首中,作者总结了整组诗的主题之所在及写作的取材问题: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

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212.html
本文标题:论冯至的十四行诗(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