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关于冯至的十四行诗的论文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关于冯至的十四行诗的论文

    1943年朱自清发表了《诗与哲理》一文,重点讨论了冯至的《十四行集》。他说:“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段话对我们理解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的着眼点有启发意义。首先,朱先生点出了冯至十四行诗对日常境界所含的哲理层面的追间,这在二十七首诗随处可见: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象整个的生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十四行集之六》

    关心生命,关心生命呈现的状态以及在其状态中寻找意义和内涵,是冯至诗的主要特点。我们已经讨论过。这里要论述的是冯至诗风的艺术特色。

    十四行诗易学难工,这是众所周知的。潘莱教授在《诗之研究》中分析十四行诗的利弊时说:“十四行诗好的很少,都是由于它所含的思想或是过少.或是过多.不能恰好扣上十四行。思想过少,往往用繁文衣把它扯长以凑足十四行之数,思想过多的,则往往把足够长的内容硬塞在十四行里。”冯至的十四行诗取材自然的木枯荣,人生的风云际遭,从小处着眼,结合中国传统诗歌比兴,写起来竟挥洒自如,难怪朱自清赞许道:“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

象刚刚产生的两个婴儿。

—《十四行集之十九》

    诗平白如话,以最浅显的语言和简单的设喻来描述别离的情景,但所含的意味却是深厚的。冯至对自己运用这种诗体感到得:“我用这种形式,只因为这种形式帮助了我。”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是永远纠缠不清的。冯至在自叙其《十四行集》的创作过程中,认为这些诗的形成是内容与形式的碰巧相遇,自然地形成变体的十四行诗。对于这一点,论者多认为这是得力于冯至对德国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晚年歌德和里尔克诗歌的精致人微的分析,使其对十四行诗运用自如。而事实上,冯至终其一生都未放弃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杜甫的研究,成就有目共睹。这似乎可以给我们某些启示:即十四行诗与中国近体诗的某种可能契合。中国早期的诗歌实验者经认识到这一点。邵询美认为:“十四行诗是外国诗结构最完整,最精炼的体裁,正象中国的绝句一样。十四行诗在某种意义上颇似中国的近体诗中的律诗,行诗的四个诗节和律诗的四联都讲究‘起承转合’的艺术规律。”这也许成为一种束缚,使诗人感情的渲泄遭到抑制,但现代诗的特点之一是节制。冯至的十四行诗既然形成于自然,我们就更有理由认为他写这些诗时把考虑放在起、承、转、合的关系上,使诗趋于精炼、含蓄、思想的浓缩和语言的节俭: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214.html
本文标题:关于冯至的十四行诗的论文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