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学生双在自求研索

时间:2013-01-18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学生双在自求研索

    前面已经谈了教学的一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我个人认为,重点在于研索二字上。所谓研索,无非是研究、讨论、搜求、索取之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一边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断地探索由已知到未知的转换,完成知识的迁移。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情景。因为教师一边导,学生一边研索,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有机整体,就会使整个教学呈现生动活泼的喜人场面。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的、主动的状态,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就能不断地增强起来,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叶圣陶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盆买教。提倡教师指导学生学,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的。

    怎样才能达到‘不猫要教,呢?从学生的角度讲,那就是委量力于‘一自求研素’,培养自学能力。

    所姗自学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墓础上,能够正确的运用学习方法、学匀工具进行独立地学。

    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自求研索,最终形成自学能力呢?

    要从认识论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从语文教学过程讲,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地能动地通过语言文字信息的迁移,去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白种既复杂又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

    一般地说,人们的认识过程包括这样四个阶段: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教学过程与人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一致的。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从理性上分析问题,而人们的认识则是以感知事物开始,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上新课之前,强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考虑的。如果学生不事先预习,听讲时就感到茫然,教师提问答不出,听了之后印象深。凡是学生出现目瞪口呆,瞪目结舌的情形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学生感性认识如何?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对预习是十分重视的,甚至向学生提出:预习不好不上新课。这是经验之谈。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也提出‘后次复习前次”一法,也就是要唤起学生已知的表象,为上新课打下基础。

    语文学科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即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也不能离开学科的工具性,既实践性。所以,无论从认识过程的第四个阶段讲,还是从语文工具性讲,坚持实践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术,没有不播要反复历练的。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6986.html
本文标题:学生双在自求研索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